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入贯彻这一思想,浙江海洋大学“浙里风华·沿海非遗守护者”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展开了舟山地区的非遗文化探访之旅。随着舟山市“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扎实推进,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马岙博物馆以及舟山博物馆的一系列探访活动中,成员们不仅领略到了舟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这些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


一、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文化瑰宝
为了进一步了解并保护舟山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9日,实践团队前往舟山市定海区,深入探访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与宣传活动。首先由实践团成员石佑情对馆内工作人员人进行了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馆内珍贵记忆与深厚文化底蕴很快被生动呈现。
在馆方负责人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们细细品味了舟山非遗的每一个细节:从清代婚床的雕花繁复中,窥见了古时婚姻习俗的庄重与美好;在女儿出嫁时的家具与花轿旁,感受到了传统民俗的温馨与喜庆;而舟山锣鼓的激昂、贝雕的精细,更是让成员们对舟山非遗的艺术魅力叹为观止,深刻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传承价值。实践团成员张昊端赞叹:“每一项非遗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不仅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探寻海岛古韵,领略文化魅力
为深刻感受马岙地区独有的海岛与文化底蕴,7月11日,实践团来到马岙博物馆,踏上了一场探寻海岛古韵与非遗瑰宝的非凡之旅。在这座历史的殿堂内,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配合着精心设计的 PPT展示,马岙博物馆仿佛化身为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史诗,缓缓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海岛第一村”的沧桑变迁,见证了海盐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风情与韵味。
深入博物馆,从史前文化的深邃到古代玉器的温润,从陶瓷的精美到书画的飘逸,每一件展品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成员们眼前。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诉说着马岙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利用立体动态影像技术打造的马岙文化“神话影院”也让实践团成员们眼前一亮。实践团成员吴春燕说:“这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更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深度体验历史,坚定传承信念
7月18日,实践团踏入舟山博物馆,展开了一场探索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深度之旅。在“天宝海州”展区,古生物化石以其亿万年前的姿态,诉说着地球的变迁与生命演化的奇迹,让成员们惊叹于地球的变迁与生命的演化;在“渔风海韵”展区,各式各样的船舶模型见证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雕塑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场景更是让成员们亲身体验了舟山民俗的独特魅力,编渔网、学渔歌的体验也让大家感受到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韵味;而在“群岛往事”展区,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图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舟山文明的辉煌篇章,石器、陶瓷、骨雕等等,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先民们的智慧,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舟山文明的辉煌篇章。实践团成员感慨道:“这些遗址不仅仅是石头堆砌的遗迹,更是我们文化的根。”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表示将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去。他们计划将此次宝贵的经历带回学校和社会,用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舟山之行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们对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机会,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