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展新颜,蒙自聚力绘新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调研团分队四赴云南省蒙自市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
为深入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奋力书写社科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调研团分队四赴云南省蒙自市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深入探索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发展现状。
8月19日-8月22日,调研团前往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雨过铺街道、新安所街道、观澜街道、水田乡开展调研工作,深入了解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情况与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通过与工作人员、村民等群体的深入交流,调研团成员认真学习了蒙自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宝贵经验,也切身感受到了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成效。
中心阵地强根基,整合资源为人民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一项重大改革,蒙自市在2019年10月正式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多年来,蒙自市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开展实践活动,打造活动品牌等,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为“传播新思想的阵地、展示新时代文明的窗口、调度志愿服务的平台”。
自2019年试点获批以来,蒙自市秉持着“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申到哪里”的理念,坚持以全市为整体,发挥统筹整合、指挥调度的作用,以市、乡、村三级为单元,创新打造“1+8+13+109+N”五级阵地架构,即建设1个市级中心和8个分中心,13个文明实践所和109个文明实践站,并在条件成熟的部门、村寨、企业探索推进N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五级设置全面覆盖、层层可为,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真正地将阵地建在群众最愿意去、最便捷、最需要的地方,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走进基层、走入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雨过”文明繁花开,非遗传承展风采 雨过铺街道95%的居民为彝族尼苏支系,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雨过铺街道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以文明实践激发非遗传承活力,以民族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经济腾飞。2020年,雨过铺街道成立尼苏剪绣传承志愿服务队,整合资源,携手多位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联合打造“剪绣人生”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技艺培训、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以各中小学校、高校为实践平台,将彝族刺绣、编绣、花灯、霸王鞭和鱼鳞片吹奏等传统技艺培训融入校园,传承非遗技艺、赓续文化薪火。
雨过铺街道的成功不仅在于文化保护和传承,更体现在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雨过铺街道将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积极探索“公司+基地+绣娘+订单”的发展模式,以民族文化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2021年以来,共有600余人次学会剪绣基础技艺,帮助100余名绣娘提升技艺。带动90余名绣娘加入订单生产或自主创业,帮助68户家庭增加经济收入200余万元。同时,街道还依托本地的非遗资源,开发了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建立特色文化村、举办彝族节日庆典等,让更多的游客深入体验彝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榴乡助农花更红,“母亲学校”情更浓 石榴之乡,产业创新助农增收益。新安所街道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携手返乡创业青年——电商主播梁亚敏共同打造“小敏来帮忙”电商助农文明实践项目,探索开展“村民+电商+农特产品”发展模式,招募以电商主播梁亚敏为代表的志愿者面对面培训各族村民抖音、小红书、微信快团团等电商平台注册、运用、直播技能及电商产品拍摄,力争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安所本土直播达人和网络红人,推进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为即将到来的2024年石榴季打下良好的基础。
“母亲学校”,妇女力量构建文明风。新安所街道创新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用心用情做好维权关爱服务,专门建设“母亲学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传递爱和美,以广大妇女为中坚力量,推动营造良好家风。“母亲学校”定期组织志愿者为群众进行民乐演奏、茶艺展示、读书分享,在农闲时间邀请专业人员对“母亲们”开展茶艺、花艺、摄影、刺绣、美妆等课程培训。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提升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母亲”这一群体在家庭和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蒙自市妇女事业的发展,推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云岭大地。
大树根下议民事,“候鸟”巢边恤民情 大树根下,村里有事好商量。观澜街道碧色寨村每月选取群众最关心的前3个议题,结合冷天村民喜欢边烤火边聊天、热天爱到村里大树脚乘凉拉家常的实际,创新性地将村民议事地点从传统的会议室转移到火塘边和大树脚,打造乡风文明的“加油站”。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村民的参与门槛,使得更多村民愿意并乐于参与到村务讨论中来,以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共识的形成,打造接地气的文明实践阵地。
候鸟巢边,守护幸福促成长。观澜街道青云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工作服务站为载体,联合社会组织、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办了“小候鸟课堂”,探索“社区互助式”教育服务,打造“学龄教育服务圈”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更快融入居住地生活,解决务工爸爸妈妈无人照看孩子、无力辅导孩子的问题。自项目实施以来,开展公益课堂37次,共计135节课程,暑期课程20次,共计80节课程,体育活动12场,讲座11次,志愿服务7次,共惠及2700余人次,真正为孩子们营造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水乡文明画卷展,实践新风遍地传 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共写教育新篇章。水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小候鸟暖窝窝”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创新性探索“校地、校校、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整合工青妇、民政局等部门群团力量,联动市青少年事务中心、“能量中国”“未来之声”等专业社工及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合力托起留守儿童们的教育蓝天,不仅为全乡留守“小候鸟”搭建一个温馨、有爱的“暖窝窝”,而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思想引导等问题,在云岭大地上共同谱写了乡村教育新篇章。
擦亮水田鲜绿底色,共建生态秀美村。水田乡充分整合党员干部、护林员、女子义警、志愿者等力量,积极开展“周二·扮靓家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广大群众清垃圾、清死角、清沟,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把水田建设成为“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通过在全乡范围内深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水田乡真正营造出“党员群众一起干”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乡容乡貌,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向着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生态乡村目标稳步迈进。
调研团通过本次调研深刻认识蒙自市在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深入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探索的“蒙自答卷”。蒙自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大胆实践、有效创新,探索形成极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未来,调研团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进一步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情况,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实践经验、巩固工作成果,努力把工作向前推进一步,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