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画廊之行:实践心语与乡村新思
在2024年璀璨夺目的夏日时光里,自7月15日至17日,我有幸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化学与化工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与志同道合的队友们共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卢村乡,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乡村振兴调研之旅。
广德风物入眼帘,卢村乡情润心田
7月15日,实践之旅的序幕正式拉开,我们一行人在抵达广德站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卢村乡的公交车。在摇晃而温馨的车厢内,我有幸与一位热情的当地乘客攀谈起来,从她的口中,卢村乡那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卷缓缓展开。透过车窗,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市政基础设施之完善,正如老话所说:“要想富,先修路。”作为备受推崇的旅游胜地与康养天堂,卢村乡以其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无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活力与希望。
抵达大本营后,我被这里的周到安排深深打动。住宿条件舒适宜人,两人一间的配置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不失温馨;而在饮食方面,更是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每一餐都凝聚着乡政府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
随后,在攀登笄山的征途中,我有幸与另一群广德居民结伴而行,他们的分享让我对这片竹海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广德笄山竹海不仅是越野骑行爱好者的天堂,更是当地居民晨昏散步、享受自然的绝佳去处。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的实践活动增添了几分特别的意义,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此次下乡不仅是一次学习与体验之旅,更是一次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感受地方文化魅力的宝贵机会。
(图一:与当地居民聊天/摄:张坤)
竹乡探秘访匠人,共议发展绘新篇
次日,我所在的支队踏上了前往桃山村的旅程,旨在探访那里的竹手工艺人。鉴于桃山村地理位置偏远,公共交通尚未触及,我们创新性地选择了滴滴打车作为出行方式。尽管山路蜿蜒曲折,让我略感眩晕,但这并未削减我实践探索的热情分毫。沿途,我深刻体会到乡村交通的不便,即便道路已铺设得颇为完善,但公交系统的匮乏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竹乡画廊”这一亮丽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交通状况无疑将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后续的对话中,我积极向当地村委会反馈了这一问题,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回应。
途中,我们偶遇一辆满载竹材的小货车疾驰而过,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不足,未能及时捕捉下这一与竹产业紧密相关的生动画面。然而,这一偶遇却激发了我的联想,后续调研中果然证实了桃山村竹产业的蓬勃发展。
抵达竹编厂后,我们深入车间参观,并与工厂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在负责人的引领下,我们欣赏到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竹制品,如精致细腻的竹篮、古朴典雅的竹箱,以及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产品,如环保热水瓶、独特风格的灯罩等。访谈过程中,我主动担当起交流的主角,与负责人就“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在限塑令的推动下,抓住机遇,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结合康养基地的地方特色,实现竹制品的多元化发展。我积极建议工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探索将竹制家具融入康养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为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谈及未来愿景,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当前工厂生产力稳定且饱满,他们将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再吸收人才,追求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图二:与工厂负责人进行访谈/摄:任畅)
编梦乡村振兴路,演技自省待飞跃
在第三天的日程中,我投身于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创作与演绎之中,身兼编剧与演员的双重角色。我的愿景是,以极尽俭约的成本,为观众铺展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村地区如何勇敢踏上波澜壮阔“乡村振兴”征途的生动画卷。为此,我们拍摄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巧妙地利用大本营周边的自然景致与手头现有的道具资源,力求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真实感与感染力。
尽管我的初衷纯粹且满怀热情,但在亲身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演技方面仍有诸多不足,自我反省之下,深感在演员这一身份上尚需更多磨砺与提升。这份自我认知,非但没有削弱我的热情,反而成为我未来不断精进、勇于挑战的动力源泉。我坚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定能在编剧与幕后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期待未来能以更加成熟和专业的姿态,再次尝试并贡献于镜头前的表演艺术。
(图三:情景剧的一角/摄:操祥瑞)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奋斗的故事仍在继续,走进田间地头、基层一线“自找苦吃”的故事仍在继续。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与探索,定能为卢村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添砖加瓦,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四:团队在学校东门合影/摄:学校保安)
通讯员:邹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