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安医学之源,挖掘名医传承之路
探索新安医学之源,挖掘名医传承之路
古徽州遥忆、访古、寻根
下午,我们来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是一座千年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我们看到城墙、城门、牌匾之遗迹仿佛让我们穿越了历史,见证了古人的无数智慧。我们依次走访参观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陶行知纪念馆、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歙县家风家训馆以及王任之故居。徽州古城,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徽州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无数历史文化遗物,带我们遥忆古徽州的历史根源,追寻古徽州的文化遗迹。我们走进王任之老先生的故居,只见大厅角落摆放着王老上个世纪的看诊桌,走上二楼,摆放着众多陈旧的医学古籍。王任之(1916-1988) 是当代新安医学的领军人物,曾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医学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秉承家学,博览广涉,独辟蹊径,与时俱进,病证合参,中西融汇,毕生追求“药廉效速”,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享誉江淮。黄宾虹曾赞其“家学渊源其来有自,传于冯塘程氏,洎其高曾堂构而增光大之,是黄山灵秀所钟也”。早年与巴金、臧克家、卞之琳等作家以书会友,过从甚密;上海鲁迅纪念馆设“王任之专柜”用以收藏其捐赠的鲁迅著作珍贵版本及书信。从五十年代开始,积极倡导开展新安医学的整理和研究。此外,他主持点校《医述》、《杏轩医案》等古籍,整理出版《王仲奇医案》。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由后人整理成《王任之医案》正式出版,并被收录于《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在王老的故居,我有幸见证了王老的亲笔字迹看诊日记,体验了上一世纪行医制药的真具。徽州古城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瑰宝,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医药学子,不仅要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更需要向先人学习宝贵的经验,走好我们这一代的中医药传承之路。
探访新安国医博物馆
7月12日最后一站,我们乘坐大巴一个小时来到了新安国医博物馆。新安国医博物馆从2013年9月由黄山市文物局批复同意成立,占地2500多平方米,是黄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这里讲述了新安医家的发展历史脉络以及新安历史文化精髓。新安医学家族链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支——“张一帖”世医家族。“张一帖”世医家族是富有传奇性的,至张其成老师已经第十五代了,历经455年而无间断,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李济仁教授和师太张舜华教授作为“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更将“张一帖”的金字招牌发扬光大,2009年李济仁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2010年“张一帖”世医家族成为第一个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李济仁、张舜华同为传承人。到了张其成这一代,“张一帖”成了第一个兄妹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张其成、李艳)和兄弟三博导的世医家族(张其成、李标、李梢)。有副对联是这么形容这两代人的: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导;国医堪奇,更奇夫妻双国医。《中医辞海》说:“张一帖子孙代传其业,后被擢为新安临床医家之首。新安国医博物馆是典型的徽式建筑,从对面的公路上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全景,看起来十分古朴大气。门上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出自和李济仁教授同为首届国医大师的邓铁涛教授之手,而两副对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则出自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吴承仕先生之笔,是对“张一帖医学世家”的真实写照。
走进新安国医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主楼,东西两边各有一座一层的楼房。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博物馆的建材绝大部分都是由原汁原味的古徽州建筑材料拼凑而成。博物馆的主楼目前只有一层开放,主要是展览一些医疗器具,相较于现代化的药品加工,这些古朴的医疗器更具中医原味,更能显示中医的特色。西边的小楼用作展览“张一帖世医家族”的历史传承,包括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物、图书等,它们静静地躺在展窗向人们诉说着“张一帖”的故事。东侧的小楼还在建设中,规划作为养生馆,可以让人们真切体验中医药的养生文化。博物馆的西北处是家族的祠堂,同样是古朴的徽州建筑,地处高处更显庄严肃穆。祠堂前是一个八卦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迈进祠堂就是一个天井,它的作用主要用于采光,当然也有老徽州文化中“四水归明堂”的说法。祠堂由肥梁瘦柱支撑,极具徽派建筑特色。祠堂正中是一副“张守仁深山采药遇异人图”,张守仁何许人也?虽然张一帖世医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张扩,但“张一帖”之名实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张守仁(1550年-1598年)。
此次徽州之行,给我带来无尽回忆的同时也让我感叹古人医学智慧之深奥。古徽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汤显祖诗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程朱理学的故乡,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有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之根。医学路上,不仅要学会古医家们的医学智慧,更要明白这智慧的背后必然是努力之结晶,坚持之汗水!
作者:刘凯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