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故里循故事,遗世千年情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目连戏实地考察实记

发布时间:2024-08-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楼台新紫气,云物旧黄山。”这个暑假,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的六名同学组成目连寻迹实践队来到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村,探寻遗世目连戏的神秘踪迹,一品千年文化,一睹锦绣河山。

图1:实践队员在黄山市祁门县马山村的合照
目连戏,是一种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亦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戏祖”。关于目连戏最早的文字记录见诸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为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历经几代的传承,目连戏大为流行;直至清代,目连戏的演出已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
近年来,随着地方振兴事业的深入进行,黄山祁门加大对目连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力度,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片,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域外影响力,更好构筑黄山精神、黄山价值、黄山力量。为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团队力求在深入了解目连戏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之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其文化价值,积极思考其创新性推广普及新路径,并为其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之方法提供意见与建议,以期通过巡演、新媒体、旅游观光等多样化途径,助力乡村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在目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正初老师的带领之下,实践团队走进乡村里,走入目连戏班的台前幕后,共赴一场与目连戏的梦幻之约。

图2:目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正初带领队员学习目连戏
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三日,一场目连戏的盛大演出在历溪上演。实践团队走入后台化妆间,与各位目连戏表演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沟通交流。而后,实践团队来到观众席,与乡间群众共同观赏目连戏班的演出。一段庄重的跑猖仪式结束后,演员正式登台唱戏;舞台上,目连戏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演唱着一折折精彩纷呈的戏曲,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段唱词,无一不在尽情地展示着独属于目连戏文化的独特魅力。目连戏的表演有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细腻地描绘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曲唱罢,其隆重的开场仪式、高亢的原始唱腔、婉转的曲调、生动的叙事、劝人向善的精神内核,令观者为之动容。演出结束后,实践队向到场的部分观众进行了深入采访,与喜爱目连戏的听众共同探讨目连戏之现状与未来。实践队亦采访了众多目连戏的表演艺术家,深入调查了解了一些目连戏传承人的相关现状。据老一代目连戏表演艺术家与传承人王汉民老先生表示:“现如今从事目连戏表演的老一辈艺术家仅剩两名,大多数的表演者也多为中年,由于外出务工等多方面原因,年轻一代已很少有愿意学习并从事目连戏相关工作的人员,且女性表演者为极少数;自祁门县马山村目连戏复排以来,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但近两年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一年当中也仅仅举办几场目连戏的演出活动。”

图3:目连戏演员后台化妆
二零二四年七月十四日,实践队来到了祁门县环砂村叙伦堂,继续探寻目连戏的起源与发展的故事。自古宗祠无二姓,叙伦堂却是程、傅两姓祠,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双姓一祠,这座独特的宗祠充分体现了环砂人的淳朴善良和人文和谐的良好民风。实践队继而从戏文本身寻根。据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便出自于目连戏,其亦是目连戏之源头。队伍在当地村民引导下找到了故事旧址,但因为早年开路,马蹄印之遗迹已无处可寻,强盗们当年的沉刀潭禁入,强盗棚也隐匿深山,人迹罕至。队员们为确证传说是否为真,寻问了当地村民,但知情者甚少,只有一二年长者表示却有其事,但如今也无从考证。为深入了解目连戏在其发源地的发展现状,实践队还走访了当地群众。据周边居民表示,目连戏正面临复排困难、演员缺乏、时间缺乏、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困境。

图4:队员采访当地村民
十五日,实践队回到祁门县,走进祁门第一中学开展目连戏宣讲活动。实践队成员在几日充分了解目连戏起源与现状之基础上,将目连戏的知识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述传播给更多的青少年,并与同学们一起为目连戏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与建议。此次宣讲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亦受益匪浅,祁门一中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日后将会更加关注目连戏的发展动态,要为目连戏这一属于祁门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与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目连戏作为一种为乡间百姓祈福驱邪的民间艺术,至今仍广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黄山祁门目连戏班至今已形成独树一帜的唱腔曲调与表演体系,定期于宗祠、庙会甚或田间地头为当地百姓开展演出,其角色丰富多样,故事内容跌宕起伏,极为注重仪式,核心精神以“孝”、“劝善”为主,主体形式为折子戏,传世折子多大九十种。前来观赏目连戏的观众,年龄大多在四十至六十岁之间,多为未外出务工而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登台表演的戏班成员也大多处于中年,由于爱好与村内传承坚持至今,且皆以此为副业,未有专以此为生的职业艺术表演者;表演者收入微薄,主要以义务演出为主,商业演出为辅。迄今为止,目连戏艺术不止活跃于乡村的舞台上,更深入到中小学校的课堂与课后兴趣班当中,曲艺传承人与青少年共同画脸谱、练唱腔、讲故事、溯渊源、论精神,为培养新一代目连戏表演者与爱好者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5:叶正初先生带大家参观目连戏博物馆
目连戏艺术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之路仍任重而道远;但就其现状来看,目连戏之发展也极具蓬勃之势。正如一直以来喜爱观戏的当地村民王女士所说的那样:“现在大多数村民还是喜欢看目连戏的,自己平时也有通过手机了解,今晚回乡来看目连戏,希望其中的孝与善的道理可以感染到更多人。”相信在群众、演员、专家、当地政府、媒体宣传等多方努力之下,目连戏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徽州目连寻迹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岛科技大学赴济南市历城区“追溯革命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实践团总篇
  • 故里循故事,遗世千年情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目连戏实地考察实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