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
传统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
新兴产业的专业,以
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
虚拟现实、
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
工科专业。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新工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成为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关键领域。近日,志愿者李文妍深入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就新工科发展及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合肥工业大学,志愿者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创新与实践氛围。该校近年来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尤为突出。五年来,该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这一数据背后是该校对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合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协同创新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通过深化培养体系改革,有效解决了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该校微电子学院同学表示,在校企联合培养班中,他得到了行业领军企业的全程指导,不仅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趋势,还显著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与企业需求相关的课程,还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确保学生及时掌握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技术进展。同时,该校还通过“创新启迪、创新竞赛、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培养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还特别注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使命担当意识的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开设了工程伦理、人文素质等课程,将工程技术与道德价值、行为规范、责任担当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研究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和责任。
在安徽大学,志愿者同样感受到了新工科教育蓬勃发展的气息。该校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构建多元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安徽大学成立了文典学院,设立了多个实验班,如“卓越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实验班、“生物2+2”英才班等,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安徽大学还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专业招生、分流培养”等模式,通过辅修等方式,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六大素质教育核心模块,包括“哲学与思维构建”“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与艺术审美”等,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安徽大学积极构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融合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近五年来,学校共资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45项,立项大学生创新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项目230项,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中获得多项国际性和全国性奖励。
无论是合肥工业大学还是安徽大学,都在新工科建设中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两所高校均认识到,面对知识结构的交叉化、工程技术的复杂化等新特点,高校必须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胜任未来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创新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安徽大学则通过构建多元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两所高校的经验表明,新工科建设需要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展望未来,新工科教育将继续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大高校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将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使命担当的卓越工程师和科技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