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了解情况,助力活动开展
在正式开展支教志愿活动前,科普志愿服务队成员多次开展线上线下会议并商议支教活动开展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并去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物理演示与探索中心”借取科学课所需要的演示仪器,另外,团队骨干成员多次前往周家沟社区与社区负责人黄慧老师进行线下沟通,了解到社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主要接纳周家沟社区内二年级到六年级的70余位小朋友来参加此次活动并且他们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平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非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因平时的工作时间长而很少陪伴孩子,于是作业辅导成为了一大难题。为此,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在原有的七门课的基础上为小朋友们增设辅导课,以解决广大社区家长的后顾之忧。活动开展之前,小朋友们对实践队员感到十分陌生,相处起来比较拘谨。为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实践队员瞿麒莹在支教活动正式开展前对孩子们进行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让孩子们在分享自己的防溺水小技巧的过程中消除内心的隔阂。很快,实践队员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科学启童智,安全伴你我
科学课是科普志愿服务队的特色课程,也是启迪小朋友们的智慧的关键课程。课前队员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精心制作了主题为“温柔电击演示实验”的PPT。课上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颜恺首先带领小朋友们了解有关电的基础知识及电的作用及危害,随后队员以干电池和球形磁铁为实例,让社区的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使物体带电的三大方式之一的“感应起电”的原理,另外,队员颜恺还将实现准备好的气球与自己的头发进行摩擦,随后用摩擦过的气球去吸引碎纸屑,随着气球与纸屑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纸屑由于摩擦起电的原理紧紧地吸附在气球表面。教会小朋友安全用电是本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在讲完有关电的科学原理后队员给小朋友列举了生活中易触电的场景,教导小朋友不要随便触摸裸露的电线,雨天不要躲在大树下避雨以避免触电。
理论教学与具体例子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有效减轻了小朋友们的学习负担并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科学课上,每当小朋友对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的困惑得到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解答后,小朋友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理论教学与具体例子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有效减轻了小朋友们的学习负担并很好地满足了他们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科学课上,每当小朋友对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的困惑得到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解答后,小朋友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书法厚底蕴,好字添亮点
俗话说“字如其人,人亦如其字”,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可以从他的字迹中看出来,习得一手好字也能帮助小朋友的卷面增添亮点。为此,科普志愿服务队特为社区小朋友开设书法课。在书法课上,队员杨柳由“仓颉造字”引入,带领小朋友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同时,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杨柳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尽量贴合小朋友的认知水平的方式,以具体的汉字为例为小朋友讲解汉字中常用偏旁、部首的书写要领,考虑到小朋友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困惑,她鼓励小朋友在课堂上踊跃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书法学习有困惑的小朋友进行一对一辅导。
经典诗词千古诵,优秀文化代代传
国学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而学习诗词能帮助小朋友们陶冶情操,同时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为此,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熊鑫颖以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为例,从走近作者、诵读课文、文章结构、课堂小结这四个方面为小朋友解读中国古典诗词。课上队员先向小朋友展示了《登鹳雀楼》全文,鼓励小朋友自行诵读和初步感知,让小朋友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随后,队员介绍了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简介及该诗的创作背景并对诗词内容进行了逐层地解读。在解读全诗所蕴含人生哲理环节,小朋友积极发表自己对该诗主题的理解,正如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说,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见更远的地方,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今后走向更高的平台。
了解红色故事,感受榜样力量
7月14日是爱心支教志愿活动的最后一天,当天上午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应社区的需要,为社区小朋友带来了清廉红色经典诵读课程,为小朋友讲述了周恩来、朱德、焦裕禄等人的清廉红色事迹。课前,小朋友都佩戴红领巾、穿着各自的校服,课上,小朋友们跟随队员大声朗读各位历史人物的廉洁事迹,感悟先辈身上那种廉洁奉公、克勤克俭的优良风范。小朋友们表示,自己将以先进模范人物为学习的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7月14日下午,此次暑期爱心支教志愿活动也迎来了结营仪式,结营仪式上社区工作者对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小朋友及科普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颁发荣誉证书,至此,本次暑期爱心支教志愿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爱心支教志愿活动中科普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向小朋友们传授了颇多的科学知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队员们的耐心答疑使得小朋友们在暑期作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