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究《21世纪资本论》语境下当代中国实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09-15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1.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制度的议题受到极大的重视,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为何?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与人民的幸福感、拥有感,社会的安定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繁荣富强息息相关。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重点就资本主义国家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增加税收的极端手段以此解决问题,那么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强国中,是否也存在着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其与皮凯蒂笔下的问题在性质、原因等方面是否相同?其解决方式是否可以应用到当今中国?在《21世纪资本论》的语境下,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同时我们可以开拓创新,基于现实具体情况,提出更加符合本国国情的解决办法。
 
  1. 《21世纪资本论》中的主要观点
《21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将收入不平等分为资本收入不平等与劳动收入不平等,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因此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根源。
由于资本回报率r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g,同时资本与收入比在不断提高,从而导致资本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资本家的资本始终在快速积累,而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大量的资本累积就会导致社会资产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导致收入的不平等,并且由于家产继承,那些资本家的资本将会通过继承不断在一代代人中累积,并不会停止积累乃至分散。
劳动收入的不平等也会非常极端,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并没有减轻贫富差距,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而加大了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个人的收入很难再与其所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即劳动收入的不平等。
因此,作者认为杜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理想的工具是全球累进资本税,配合非常高度的国际金融透明度,其次,可以按不同比例结合使用:资本税、通货膨胀和财政紧缩,进而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张。
 
  1. 对于“共同富裕”的内涵的深刻阐释
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金字塔状,其底部是低收入人群,超过9亿,中间部分是中等收入人群,大致为4亿人,然后是高收入人群,数量大概有几千万,共同富裕的目的就是要将这样的金字塔状的结构转变为橄榄状,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两端的群体。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较充分满足,再有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实施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步骤,最后是制度设计,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应当形成的社会制度,保证全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公平发展机遇,合理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是将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并且分好的过程。共同富裕不应该是“劫富济贫”式的压制富人,拔高穷人,而是应该让社会上的每个人所分配到的与其所投入的劳动要素相匹配,相适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对于个人的发展、获得感、幸福感,社会的安定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繁荣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共同富裕方法论体系融合了人类的千年梦想,为当代人类的走向指明了新的路径。
 
  1. 当今中国收入不平的现象及其本质的分析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当下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然接近0.6,这是贫富差距较大的表现。收入的平等与否,究其本质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难以二者兼得,追求一方必然损失另一方,在中国社会,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贫穷与落后,人们更加向往公平,相对侧重公平而非效率。
这又涉及到一个关于心理承受的问题,如果在欧美国家,人们会更加侧重效率以及个人能力,因此他们会更加认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然而在我们国家,人们侧重公平,因此,即使是在相同的基尼系数下,我国对不平等收入分配的承受程度会更加低一些。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日益密切,信息的通畅会使人们更加容易看到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0%的人掌握着全社会80%的财富,而剩下的80%的人仅有20%的财富。如此不平衡的贫富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首先是时代的因素,就在这几年内,我国陆续对许多行业“重拳出击”,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整治娱乐圈,有学者分析其原因是国家在出手对高收入群体的控制,其原因有三:一是整治高收入群体偷税漏税的问题,二是防止娱乐行业转行到金融行业进行迅速的盲目资本扩张,三是抑制资本的力量,减少一些流量明星依靠资本的包装一炮而红的现象。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存在着更多的商机与可能,资本的力量更加强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更加突出,导致贫富差距激增。
接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正如《21世纪资本论》书中表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必然带来收入的不平等,扩大贫富差距。
其次是制度的因素,书中曾提及,那些资本家的后代可以继承原有的资本,也就是说,从一出生,收入的不平等就已经产生,这样的现象与继承制度相关,少数群体不需要通过劳动便可拥有高收入,这显然是不平等的。
最后是不平等者自身的因素,阿比吉特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及:那些低收入群体不愿意利用现有的资金去投资自我,创造走向富裕的条件,而那些成功的高收入人群,他们乐于投资自我,乐于拼搏与尝试,因此最终的收入不平等的结局也与其自身的主观行为息息相关。
 
  1. 基于皮凯蒂的理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金字塔状,其底部是低收入人群,超过9亿,中间部分是中等收入人群,大致为4亿人,然后是高收入人群,数量大概有几千万。
在我国收入的分配一共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初次分配,即市场化分配,相当于工人的工资,按劳分配;其次是次级分配,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形式二次转移社会财富;最后是三级分配,是国家鼓励富裕人群通过慈善的模式向低收入人群转移财富。
那么如何才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期实现共同富裕呢?在三个收入分配层次中,初级分配是市场所决定的,三级分配具有自愿性与非强迫性,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唯一的切入口就在次级分配上,通过税收来转移财富。
这便是皮凯蒂的主要应对方式:增税。
纳税具有义务性,且无论是哪个阶层,其纳税体系对于所有公民的统一,并且当今社会,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只是少数,而且高收入人群依靠资本、专业人才等方式往往为自己合法的“避税”,因此,国家的税收倘若盲目地增进税收税率,那么受影响最深重的一定是中等收入群体,甚至可能反而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国家财政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主要的对象一定是那些高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力度。
与此同时,在政策上,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抑制r与g的差值,同时抑制资本的无序扩张。
同时,一系列措施:脱贫攻坚、教育去资本化、房产去金融化、医疗去市场化……这也是一种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减少资本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剥削,防止资本的而无序扩张,让底层阶级拥有更多的机会向中等阶级跨越。
 
  1. 理论的积极意义与其局限性
首先皮凯蒂的理论具有先进性,他敏感地捕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如果资本不加以人为管控那么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他勇敢地挑战了“财富分配”这个宏大的命题,并且以扎实的统计和论证完成了这项挑战,并且为人类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提出一系列措施。
但是其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其理论极大程度上轻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他不认可市场经济下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的力量能够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其次,其征收“富人税”的做法的可行性极低,身为全球顶流的富豪,他们往往拥有更加专业权威的律师,有更加优秀的商业思维和关于资本的意识,因此,他们会有合法的一些“手段”去逃避缴纳税款,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明其只缴纳过不及一千元美元的税款,世界富豪巴菲特缴纳的税款还不及一个秘书的工资,并且资本的力量可能会对政治进行干预;最后,这样的措施具有针对性,针对一部分的群体,那么难免会招来群体的不满甚至反抗,同时破坏高收入群体创造社会财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带来大量的失业等社会性问题。

致谢:
    感谢指导老师:孙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2]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
[3]舒丽娟  《<21世纪资本论>的理论分析和思想史考察》
[4]金 伟 鞠彬彬 《十年来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展望》
[5]百度百科
[6]知乎
[7]党的二十大报告
 
作者:徐春飞 来源:网络资料、实践
  • 乡约一夏,遇践青春——河理学子三下乡感悟实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