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个特别的城市,当我看见那些淡绿色的,写着宣传标语的大幅画报和好像能带人进入互联网早期低分辨率图片中的顶着很高的线缆的灰蒙蒙的大楼,我好像看到一种改革初期镇子刚变成城市的的幻影。“这里不是市中心啦。”同行的队员说。我当然知道这里不是。可是这种工业初始,所有的快餐式人文情怀还没有扭捏着被揉进来的粗糙的氛围很令人惊奇。我没看见那些伪装的塑料绿化带,只有简单的钢筋天桥露在七月份的结块的乌云下面。
我很高兴大部分的走访都在有空调的大楼里进行。午间的国际商贸城很安静,商铺半关上卷帘门,很多人就着走廊和大厅里的空调打地铺午休。他们用幼儿园里常见的可以拼起来的彩色泡沫板垫在身下,同时他们的孩子就在不远处拿着没有装水的水枪和会发光的塑料剑跑来跑去。有个中年男人在他的店门口学英语,他勾着身子,因为他坐在小板凳上,放书的桌子是另一张一样高度的小板凳。义乌港写字楼上,队员在会议室的茶桌前进行采访时,我却控制不住地对着落地窗发呆,看着远处的集装箱挪上卡车,仓库的地面周围喷成字母,线条的白漆在明亮的日光下闪动在近地面的热浪波纹里。
亲眼看见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愉快的,因为这些小规模企业经营者的形象不会再仅仅是网站上政策反馈的数据,而是这个城市同频呼吸的一部分。时常出现的中东面孔也和其他人一样提着公文包穿梭在街道。餐厅或者茶室里,他们端着白色小巧的瓷咖啡杯低声说话,走在过道的端着盘子的服务生搅动了空气,几次下来我记住了飘来的水烟里糖蜜与香料的味道,这是种奇特的在义乌的异域体验。
对在义乌生活的理解让我很欣喜,同样一个全新的供探索,发现的环境总是令人兴奋的。我很享受这种学习和感受的过程。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所有的觉察和领悟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最后,我当然还是看见了玻璃外墙的大楼、喷泉和灯光展、夜晚的城市公路、市中心的霓虹种种,它们当然也是这次调研体验的一部分。心里的小人见到了特别的地方和人,他抿着嘴点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