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国家号召,进一步了解贵州遵义乡村发展现状和当地乡村留守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情况,7月10日至7月27日,长安大学“相伴振兴路·朝夕共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贵州遵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围绕普通话推广新征程、梯子岩精神新内涵、春晖支教新模式、乡村产业新面貌四大主题展开暑期实践活动。
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面向村委会、村内党员代表、村组长、春晖行动协会创始人等展开专题访谈,完成对应访谈记录,深度了解梯子岩历史,感悟梯子岩精神;共计开设10余种特色支教课程,团队成员累计支教时长近1100小时;实践队员深入当地茶厂、养蚕厂走访调研,感受乡村产业新面貌;开展党员讲党课、“以字会友”、团县委座谈会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
一、心系乡村振兴,推普青年先行
7月11日,经过初步筹划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调整问卷,实践队员深入鱼泉村开展推普实情调查。本调研对象覆盖村内青少年、中年、老年三大群体。访谈过程中,村民卢文勇表示,讲好普通话是村内青壮年与外界沟通的坚实桥梁,也是让“钱袋子”鼓起来的重要一环。通过本次走访调查,实践团队基本了解了村民普通话掌握情况、村民学习意愿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状况,团队了解到,鱼泉村内中老年群体对普通话掌握程度占比16.3%,青壮年群体对普通话掌握程度占比58.9%,学生群体普遍接受学校普通话教育,几乎都能熟练掌握并将其实践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村民了解普通话掌握情况。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了解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二、加强思政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7月18日至7月20日,实践队在鱼泉村梯子岩的青山绿水下围绕梯子岩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暨学习阶段总结会上,实践队共同聆听鱼泉村梯子岩组党员代表卢文扬主讲一堂红色课。他以中国共产党总纲开篇,详细讲授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及发展目标。卢文扬还从家风、文风两方面提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教导实践队员和当地学生秉持感恩之心,不忘本源,不忘初心。实践队员在此过程中感悟良多,受益匪浅。随后,实践队队党员代表马丽千从学生表现、教学工作、日常生活状况三个方面对支教工作做出总结,旨在与学生家长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教学难题。
图为思想政治教育暨学习阶段交流总结会现场。
图为卢文扬讲授专题党课。
实践队员在梯子岩“文峰亭”与老党员卢文扬展开专题访谈,共话梯子岩公路修建史与乡村振兴史,并与卢文扬“以字会友”,共同书写了十六字梯子岩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与卢文扬围绕梯子岩精神展开访谈交流。
图为实践队员与卢文扬“以字会友”共同书写十六字梯子岩精神。
实践队以“云对话”的方式同长安大学春晖行动协会创始人卢晓峰展开线上访谈。卢晓峰从梯子岩学生受教育现状、支教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升支教质量的路径几方面为实践队的工作指明方向,有助于实践队伍总结反思,脚踏实地做好支教工作。
实践队与团凤冈县委书记肖坤奇一行围绕梯子岩精神与支教队秉持的信念展开专题座谈会,期间实践队员唐鑫坤做了“支架践初心,微光聚希望”主题发言,阐明其支教的初心和对当地未来支教模式的新思路,肖书记对实践队勇创新,能吃苦、敢奋斗的可贵品质表示高度赞扬。
图为实践队与团县委书记肖坤奇一行开展座谈会。
三、开设特色课程,延续支教星火
为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课堂质量与学生课外生活质量,拓宽学生知识储备,实践队在支教过程中打造10余种特色精品课,创新春晖支教新模式。其中,“田野中的思政课”、“影与声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国防教育课、“少年心向党,筑梦不停歇”趣味党史课、“非遗入课堂,美育润童心”中华民宿课、“夏日‘燃’活力,运动正当时”趣味体育课等深受学生喜爱,此外,支教队还联合凤冈县消防大队,在梯子岩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上了一堂实用有趣的消防科普课。一系列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拓宽学生视野起到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学生上“田野中的思政课”。
图为学生进行趣味体育比赛。
四、录制主题微课,点燃大大梦想
青山依旧,天朗气清,经过前期策划和内容设计,实践队员在梯子岩进行了一次主题微课录制,视频中,实践队员王梦菡将遵义精神与梯子岩精神相联系,并以当地村风民风为例,讲述梯子岩精神的时代内涵。实践队员陈旭岳、唐鑫坤则以支教为切入点,讲述了他们的支教初心和对未来支教方向的建议。最后,学生们面对镜头勇敢讲出自己的理想。看见他们的稚嫩脸庞,听见他们坚定的声音,实践队员为之动容,从一颗颗明亮淳朴的心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微课录制。
五、走进田野山间,探寻乡村新貌
实践队在凤冈县宝健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宝锋的带领下参观调研了当地茶厂,了解到,石坝村合作社的凤冈锌硒茶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合作社覆盖茶园1000余亩。比起收获更多茶,这里更注重茶的品质。实践队员站在茶海之心观景台,俯瞰万亩茶海,心旷神怡的同时顿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考察茶叶种植情况。
不仅是创业者,更是实干家和带动者。当地商人更多的是为家乡与人民着想,坚决不破坏环境不使用农药,即使这意味着茶的生长放缓;不采用高端茶发展模式(每年收茶时间约40天),是为着茶农有更久的工作时长和经济效益,即使这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我们收茶的时间长,春前到国庆后一直可以收茶,所以茶农也可以有更多的经济收益,茶叶采收的高峰期能覆盖百人之多,小孩子也能参与其中。”谢宝锋介绍到。
在土溪镇石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宝健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石坝村的桑蚕大棚,了解了石坝村桑蚕业取得的成果,座谈会上,谢宝健向队员表示,当地桑蚕业将会向着自动化不断升级,现已在多个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未来还将设立示范基地。实践队员纷纷感慨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并更加坚定要扎根实践,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谢宝健共探茶厂发展新模式。
展青春姿态,续前行征途。实践团队在为期两周多的实践活动中挖掘梯子岩精神时代内涵、探寻乡村产业新面貌、探究特色支教新模式,形成多份访谈记录、实践视频、实践报道,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带给了他们珍贵的体验和收获,在未来,他们将继续走在青春征途上,为支教事业、乡村振兴事业做出应有贡献,在奉献与奋斗中点亮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