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风动竹韵,扇舞画意”赤心怀梦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层层白云,有一群人正在忙碌着,他们带着行李与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始。

七月初,在经历了联系调研地点,团队分工,撰写立项策划书等前期准备工作后,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学院的领导的关心与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调研地点广德市东亭乡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着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我们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对于广德市东亭乡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设现状与对策优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本次要去进行三下乡实践的地方,则是拥有非遗传承的代表性地区——广德东亭,其两项非遗传承分别是国家级非遗传承王氏制扇和省级非遗传承唐氏竹编。广德市东亭乡的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非遗传承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也带动了当地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广德东亭,是一个拥有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的乡镇,我们小组很荣幸能走进东亭,去深入了解当地区文化。在7月7日早上,我们乘坐火车到达广德站,在当地团委的帮助下解决了食宿出行问题,我们与当地团委进行了各项工作的交接。初到东亭,我们就被当地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漫山遍野的竹子和道路旁鳞次栉比的楼房让我们对此行的社会实践更加期待。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前往了青创直播基地,去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讲解员小姐姐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东亭乡发展的策略,如村民捡垃圾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方案,我们还有幸进入“复兴号”,参观了书记的直播间。了解到东亭的发展后,我们也欣赏了广德十景之一的东湖潋滟,在东亭湖边漫步,听着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述着东亭湖的历史,“望东湖,水天一色,落霞孤鹜相映”。在剩余时间里,我们得知当地正在举办2023年安徽省青少年马术锦标赛,便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现场观赛,各位参赛的青少年在比赛场地上骑着骏马,“飒沓如流星”。我们了解到东亭乡已经举办过多场体育赛事,实现了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在青创基地讲解员的讲解下学习东亭乡发展策略
    翠竹晚晴煦,素云初晴乾,竹子,在这里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乡亲们的生命之源。白天的阳光穿透竹林的缝隙,洒在村落的每一寸土地上,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绿影。夜晚,月光洒在竹林上,映衬出一片静谧与祥和。乡间小路两旁,竹子静静地摇曳着,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在竹乡的土地上,还有一些宝贵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它们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致的设计而闻名,成为了东亭乡的骄傲。
调研的第二天我们便跟随着当地团委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来实地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折扇。
    王氏折扇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验丰富、手艺精湛的工匠来完成。他们用心地选择每一片竹叶,经过三十多道工序,将其修剪、涂饰、折叠,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每一把折扇都独一无二,既可以用来降温遮阳,又可以展示主人的品味和地方特色。王氏明德折扇不仅在本乡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盛誉。在明德竹扇展馆中,企业第六代传人王亚凌为我们介绍,历经六代手艺人的传承,王氏折扇的品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功走向全世界,每年有大约90%出口到日韩,欧美等地区。东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伴手礼走上世界的舞台,彰显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色彩。如今明德折扇与世界接轨,同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如:爱马仕,优衣库等等,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聆听公司人员介绍纸扇的相关制作技艺后,团队成员们亲手体验了纸扇的制作流程,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非遗手工艺的魅力。在实地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以及销售渠道后,我们看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一些可机械化步骤通过精准的测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而且还提高了折扇的生产效率从而拓宽市场渠道。王式折扇——它款式多样,美轮美奂;它出口国外,名扬四海;它代代相传,如日方升,它的保护与传承是传承人匠心独运的创新,实现了“凤凰涅槃“,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现完美相遇。走进竹乡,感受那一份与自然共鸣的宁静;欣赏明德折扇,品味历史与文化的韵味。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王氏折扇展馆

    “一生痴情处,无梦到徽州”,粉墙黛瓦,水榭亭台,一步一景,东亭乡的皖南风光让人如痴如醉。漫步于东亭湖边,感受一份且行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的悠然心境;游走在竹海深处,品味一番绿竹入幽静,青萝拂行衣的恬静时光;穿梭于茶园风光,体会一种只闻花香,不谈悲喜。饮茶颂书,不争朝夕的岁月静好。两天的行程已经让我们沉醉于东亭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的调研来到了第三天——探访省级非文化物质遗产唐氏竹编
竹编作品精致、优雅,犹如艺术品一般。实践团来到位于高峰村的唐氏竹编的制作工厂,唐氏竹编的传承人唐圣丽热情地与实践团成员交谈。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的竹编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活用具,而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当下各个领域,如:手提包,花篮。参观完制作技艺后,在她的指导下,团队学习了竹编的制作技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非遗文化的精妙技艺,更是一代代传承人的热爱与努力!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我们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探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于明德折扇的与现代化设备结合生产,唐氏竹编由于编织的复杂精密,全过程基本只能纯手工编织,加上编织技巧难度高,唐氏竹编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新潮的产品,唐氏竹编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独特的手工艺,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传承,以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国家已经推出了相关政策来加以保护。这些政策包括鼓励非遗传承人培养接班人,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举办展览和活动,以及提供经济支持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遗传承的困境,但远远不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声,通过购买、宣传、支持等方式,为非遗赋予新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在传承人的介绍下参观竹编展览馆

    对于唐氏竹编和明德折扇这两项非遗项目来说,它们是竹乡村民的骄傲和传统的代表。这不仅仅是一种手艺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这些非遗,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发光发热让深藏于乡野阡陌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彩。此次实践调研中,实践团队走访多地,积极探访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结合之道,对于像唐氏竹编和明德折扇一样的工艺精密复杂的非遗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实践团队也与当地政府及非遗负责人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非遗热“的兴起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要让充满古韵年代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时代感结合,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将非遗技艺带到大众视野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化平台,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才可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青春之名,实践先行。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仅在非遗传承人的教导下学习了折扇与竹编的制作,还了解到了当地在文化,体育经济等方面的飞速发展。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拓宽了眼界,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面对挑战,取得了丰硕的收获。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也切身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是培养自身文化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学习生活中,并积极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时间:2023-07-27 作者:李锦琪、许美娴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风动竹韵,扇舞画意”赤心怀梦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地理与环境学院举办“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专题实践
  • 心中不舍,难说再见
  • 心中不舍,难说再见
  • 盛夏七月,我们一起艰苦过、欢笑过;奉献过、收获着;传授过,学习着,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团结一心,乘风破浪。
  • 07-27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