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7月5日-7月9日期间,福建医科大学“文阅福州,遍览非遗”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非遗博览苑、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茉莉花茶文化馆以及三坊七巷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主要围绕学习八闽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题开展,对软木画、漆线雕、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脱胎漆艺髹饰技艺等非遗文化开展学习调查,旨在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并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引导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图为队员在非遗博览苑前厅留影纪念)
躬身实践学习,体会非遗之美
非遗文化之美绝不仅限于视觉上的震撼之美,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本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采访了漆线雕、软木画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得以近距离学习制作手法和了解背后藏着的故事。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剪纸、松溪版画、茉莉花茶窨制的基本制作过程。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队员们收获满满,深刻非遗文化后蕴藏的中华民族智慧,真切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多彩瑰丽,为大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提供了重要帮助。
(图为老师为队员介绍软木画的制作过程)
深入学习交流,了解传承困局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与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了目前众多非遗文化传承存在的困局。众多非遗文化技艺的学习周期长,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吓退了众多年轻人。同时大部分非遗产业在市场上的收益较低,许多传承人的收入不够稳定,还有整个市场对于非遗文化产品的需求不足,众多文化产品无法进入消费者家中。传承人也向我们表示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政策,助力传承发展,相信未来会向好的趋势发展。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并不能只看其美的震撼一面,更应了解和直面其目前存在的困局,在深入了解之后,针对其存在的传承困难,才能做到上下一心,共同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图为老师为队员讲解茉莉花茶制作过程并教学)
着力文创制作,发挥宣传功效
非遗文化要在现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在一起,让非遗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队员们深受鼓舞,决定为闽都非遗宣传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软木画和闽剧等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中,创作出了日历、书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助力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和“火”起来。同时,队员们也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文字和图片之中,通过制作有关非遗文化的宣传单并分发的方式,将人们的目光带到非遗文化中,号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学习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图为队员介绍宣传非遗文化)
至此,福建医科大学“文阅福州,遍览非遗”小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在过此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学习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始终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拼搏,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负有时代责任,应该竭尽所能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