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0日,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实践团前往浙江大陈岛开展“学习红色垦荒精神,续写青春奋斗华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寻垦荒足迹、探访新时代垦荒者、走进清华乡村振兴队、开展土壤质量研学,助力绿色发展,传承垦荒精神,续写青春奋斗华章。

实践团队人员手拿华农风车与十六字垦荒精神合影
庚续红色垦荒精神,向“新时代垦荒者”看齐 7月18日,团队成员来到共青团十九大代表、大陈镇团委副书记陈雪妮办公室,聆听垦荒故事,感悟新时代垦荒精神。
“有了第一批垦荒队员的不畏艰难,拿着锄头铁锹,一锄一锹地搞起建设,才有垦荒精神的起源,有了今天的大陈”,陈雪妮指着挂在墙上的十六字垦荒精神,缓缓道来1956年老垦荒队员初登岛时的情景。1956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向青年首次发出了建设垦荒青年队的号召,467名垦荒队员义无反顾登岛投身岛屿建设,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垦荒行动,垦荒精神也由此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大陈岛,一次登岛两次回信,深情厚爱激励着每一个大陈人,毕业之后,我毅然决然选择到大陈岛工作,成为新时代垦荒者的一员。”95后的陈雪妮作为当时大陈最年轻的干部,毅然扎根“海上荒岛”。“将我所学贡献大陈岛,把老队员们的垦荒精神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到,做好新时代垦荒者”。谈及过往,陈雪妮用笑容将工作的艰辛一笔带过。

实践队队员与新时代垦荒者陈雪妮进行交谈
即使时代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同样可敬。正是一代代垦荒人对事业与信仰的坚毅定力和执着坚守,正是一代代垦荒人付出热血和青春,才逐渐孕育出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同样,越来越多像陈雪妮一样的新时代垦荒者不断扩充“垦荒队伍”,掀起建设大陈岛新时代的垦荒浪潮,传承和发扬新时代垦荒精神,在时代大潮中以躬身实践作笔,书写垦荒新解。
打造绿色低碳海岛,掀起新时代“垦荒”浪潮作为浙江省首批低碳试点乡镇,大陈人在向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奋进过程中贡献着大陈智慧。为深入了解大陈岛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7月19日,实践团队走访了大陈岛国家电网服务站、供水所。
“我们成功地布设了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每年减少约44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电网服务站工作人员露出自豪的笑容,他表示,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直是大陈电力的追求。随后,实践队员进一步了解当地水资源管理情况,供水所负责人如数家珍的介绍大陈“水”,“我们会永远保障每一位大陈人的用水安全,降低大陈岛附近海水污染风险”。

供水所负责人为实践队队员介绍大陈岛水系分布图
在供水供电等方面,大陈人也始终接力传承垦荒精神,投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蹚出一条新时代的“垦荒路”。

实践团队队员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进行简要采样观察
社会实践途中,实践队员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当地土壤特征并采集海岛典型土壤样品,后续将进一步测定理化性质,提供相关专业分析数据,为提高大陈岛的土壤肥力、增加海岛土壤的碳汇贡献华农力量。
参观新时代“垦荒”基地,走进清华乡村振兴站点7月20日,实践团队前往清华大学驻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进行学习交流。
“我们紧紧围绕‘重走大陈岛垦荒之路,争做新时代垦荒青年’这个主题,自2019年5月首次开展实践以来,学校派出的100余名同学将足迹印在大陈岛的各个角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垦荒精神与斯土斯民相结合,为海岛注入了青春活力。”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到。据了解,工作站通过策划大陈岛旅游产业、开展多点位改造设计、研究海岛风貌与人居环境、宣传海岛特色风光等方面多角度切实推进乡村实践工作,持续参与到乡村发展进程中去,为乡村引进更多人才资源,激活乡村闲置丰富资源。在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实践队员张万年感慨到“清华学子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鲜活结合,牢牢扎根基层,为这块‘能成事的地方’贡献出青年力量。作为农业高校的我们,更应该牢记习总书记‘自找苦吃’的殷殷嘱托,积极扎根乡土服务乡村,用兴农本领传承垦荒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展现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走进清华大学驻大陈岛乡村振兴工作站,与相关人员交流探讨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作为全国首家台胞文史馆的大陈岛馆,系统深入的了解“大陈传统习俗”、“魂牵梦萦故土情”、“大陈新村今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375幅珍贵图片全方位的了解大陈特色风土人情,再现了大陈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特征;前往作为垦荒第一锄和垦荒队员宣誓地的垦荒碑,了解当年467名垦荒队员从农业到畜牧业再到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再到最后的工业的垦荒足迹;前往甲午岩处思归亭,深入探寻“望海觅岩云曾听波涛澎湃,飘蓬归故里来寻根本枝蔓”的两岸大陈人的思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