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11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化学与化工学院“谷雨天碧,凯歌浩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泾县开展皖南红色音乐的实践研学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实践。
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新四军将士矢志抗日,血染烽火,历经无数磨难,才换来如今这片安宁祥和的广袤大地。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团队成员前往皖南事变史料陈列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进行实践调研,感受革命精神,接受精神洗礼。实践团队以皖南红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皖南红色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让皖南红色音乐唱响新时代,跃动新篇章。
团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皖南事变陈列馆。在这里陈列着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情景再现的艺术作品,记录着“皖南事变”全过程,叙述着新四军将士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七昼夜,七千烈士英勇捐躯的悲壮历史。每一给展品都是革命先烈们坚守信念、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的历史见证,英雄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
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烈士陵园四周山峦叠翠,松柏森森,庄严肃穆,团队成员在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并在党员乔心茹同志的带领下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走过树林遮蔽的通道,象征着国难和新生的断壁残垣围绕着宽阔的纪念碑广场,展现出后人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仰。四周壁廊刻画出革命战士前赴后继的斗争史诗和叙写革命时期壮烈而悲壮的乐曲,在队长金颂喆的带领下,队员们齐唱《别了,皖南》和《新四军军歌》来感受当年的波澜壮阔,接受了一场触动灵魂的红色文化洗礼。

图为实践队全体队员在党旗前宣誓。
在新四军军部旧址,跟随讲解员的引领,实践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史料陈列馆、军部大会堂等地,在讲解中重温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历史,瞻仰革命先烈的红色遗物和战争照片,参观先辈们生活工作的旧居。一床一桌,三两木凳,便是各军长卧室和办公室的全貌,此等清贫,不难想象众多将士当时生活和战斗的艰苦,简陋且粗糙的桌椅板凳无不展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以及为了民族大义忘我工作的点点滴滴;忆往昔峥嵘岁月,陈列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张张新四军的作战地图、一件件新四军使用过的枪械,均见证着新四军将士金戈铁马斩寇兵的烽火岁月;还有白墙之上显眼的几个红字——“宁做沙场鬼,不做亡国奴”,给后人以警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讲解。
在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为纪念大家一起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特作词《别了,三年的皖南》一篇,并请任光谱曲,歌曲最终以《别了,皖南》为名在皖南的严冬中伴随着阵阵萧瑟寒风诞生。这首歌宛若冬日阳光,为即将离别皖南的新四军将士们扫去心中的那份阴霾,给人以温暖的力量,鼓舞着人心,也成了江南新四军将士的战歌。这首歌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也充分表达出江南新四军将士对皖南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别了,三年的皖南》中“山高没有雪山高,路遥不比长征遥”“自由的中国在明朝”等词句表现出袁国平同志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坚韧和刚毅以及对胜利的渴望。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红色音乐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将铿锵旋律中的意志与精神唱响新时代。穿越历史的烽火烟尘,如今的皖南山明水净、生态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英雄时代留下的歌声将成为永不消逝的强音,成为后世永不忘却的红色记忆。

图为实践队全体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