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淮河文化之火,点乡村振兴之灯

   “淮河悠悠千里路,烟波江上自由身。”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而孕育其中的淮河文化,更是流传千年的瑰宝,带动了当地无数产业的发展。  
为更好弘扬淮河文化,助力当地振兴之路,我们的团队走进了临淮当地的淮河文化园进行参观,具体了解淮河文化。
楚
   图为团队成员与文化馆领导合影 朱高阳 摄
“楚伊丰功垂万代,淮河两岸有余粮。”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对淮河农耕文化的介绍。淮河流域是我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的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流域的原始聚落,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从先秦时期大禹治水到隋唐时代淮河与大运河的连通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淮河的水利工程建设,淮河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那么,如何推进淮河农耕文化与当地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便成了当地人民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将结合此次调研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淮河农耕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其次,要注重规划引领,突出淮河地域特色,加强对当地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对淮河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对当地的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相关规划措施的具体落实;最后,建立长效机制和监督保障,促进淮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健康有效进行。
四海
图为古代淮河流域人民农耕景象  朱高阳 摄
   “四海为家故土别,泥人张们手中捏。”深入文化园内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泥塑,看着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泥土香,堂馆陋巷大众乐。”果真所言非虚。一团团泥土在匠人们 的手中都仿佛有了魔力,在一双双巧手中千变万化,最终变幻成精致的艺术品。通过深入了解,我发现这流传百年的手工艺技术,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题,但匠人们也与时俱进的将泥塑加入了现代化因素,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便是其中有关依法治国的泥塑人物,它反映了泥塑匠人们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任何一种文化,若想推动乡村发展振兴就必须要深深植根于当代实际。
吾
 图为修建大坝泥塑夯土场景  朱高阳 摄
  “伊吾维吾,缉柳编蒲。”游览已过大半,我们来到了园内最后一个展点,这是柳编的主场。我们无一不被那精巧的柳编制品所折服,乖巧的兔子,嬉戏的鸳鸯,凶猛的狮子……此刻,这些柳条仿佛有了生命,在柳编师傅们的魔法下,它们“活”了。柳编制品不光具有观赏性,还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这里摆放着各种柳编制成的圆椅,灯罩,鸟笼……可以说柳编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顾的宝藏!当地的柳编产业也十分发达,柳编非遗衍生出当地的龙头企业——安徽庆发集团有限公司,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
 图为一些精美柳编工艺品  朱高阳 摄
     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感触良多,感叹于当地农耕文明的源远,折服于精妙绝伦的泥塑,更是对当地的柳编充满无限喜爱与惊奇。如此瑰丽的文化,诸多匠心的手艺人,加上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我们相信,一旦淮河文化得到好的开发,一定会成为点燃当地乡村振兴明灯之火,推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时间:2023-07-09 作者:葛自琳 来源:“心渐行,谋振兴”团队 关注:
  • 以淮河文化之火,点乡村振兴之灯
  • 以爱之名,呵护健康——南昌医学院中医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
  • 双岸的网络党建工作模式
  • 本次调研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苏陈镇双岸的网络党建这一工作模式。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网格党建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绘制出环境整治的“
  • 07-09
  • 云滇相“育”,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 “众兴,农兴”:菌菇点亮乡村振兴
  • “众兴,农兴”:菌菇点亮乡村振兴
  • 近年来,定远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依托众兴菌业龙头企业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科技培育双孢菇、金针菇等菌种,发挥技术、市场
  • 07-09
  • 推动乡村振兴,擘画非遗陈家沟
  • “弘扬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调研团采访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郜酾棋女士,从当地居民、政府部门、研学教育及
  • 07-09
  • “乡红袅袅心,厚植爱农情”:赴江淮分水岭暑期实践调研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