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学子社会实践活动:“生态”起于低碳之思,“绿色”成于社区之建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35年远景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社区是城市的核心场所和重要空间载体,建设低碳社区是实现绿色城市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未来我国实现“双碳”战略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团从城市现代化发展与绿色低碳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上海市为主,华东、西北和西南重点城市为辅,围绕低碳示范社区、低碳试点社区和普通社区开展线上下调研。通过资料学习、实地采访、宣传科普等可操作、可落地的活动,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域低碳社区基本建设情况、对比社区建设工作优劣、分析评估低碳社区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向社区居民宣传低碳理念的同时,也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低碳社区建设方案,助力城市绿色发展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实践团首先整理并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政策,了解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典型案例,并探讨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明确推动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上海率先向生态城市、智能化城市转型,2014年起“开低碳之先河”,多年来推进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工作,全市已累计创建13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和20个低碳社区,并积极建设“低碳社区联盟”。以上海为主要实践地,走访上海市典型低碳示范和试点社区,有利于观察低碳社区建设成果、总结低碳社区建设经验。
图1 团队学习二十大报告及“低碳社区”相关内容
    以第一批低碳示范社区中的代表小区——徐汇区梅陇三村为例,实践团亲身走访,采访社区居委、“绿主妇”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及普通社区居民,了解该社区十年来的低碳社区建设之路。梅陇三村低碳建设离不开社区居委的精准规划,在持续构建低碳社区多元共治管理架构的过程中,“绿主妇”志愿服务社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动员居民参与低碳活动有利于提升社区整体低碳意识,对推行低碳社区建设有很大帮助。社区居民表示,“低碳生活”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心,保持低碳生活没什么难度,都是“习惯成自然”。
                                                                                                                  图2 团队线下调研上海低碳示范社区基本建设情况
    同时,实践团考虑社区地理位置、社区成立时间和居民特质的基础上,在黄浦区黄浦新苑社区、长宁区曹家堰社区、徐汇区尚汇豪庭等低碳试点社区进一步开展调研,了解各低碳社区建设成果,分析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与障碍。作为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排头兵”,上海各社区狠抓落实垃圾分类,重视培养居民的低碳理念,具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物联网终端”等硬设施,开展 “匠心园”、“15分钟生活圈”等各具特色的软硬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许多进步空间。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低碳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内居民的密切配合,仍需通过调研、宣传等途径提高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调研结果显示,与低碳示范社区相比,上海低碳试点社区仍有较多改进空间,存在缺少依据自身属性的建设定位、部分硬件环境亟需更新、居民自治效果不佳等问题。打造低碳社区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积极带动作用,低碳社区的推行已开始在各地受到重视。
图3 团队线下调研上海低碳试点社区基本建设情况
    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借助高经济与高技术投入方式实现的低碳社区实践,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建设管理。对与上海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科学构建适合自己的低碳社区建设策略,在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时保留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和模式,加强民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是值得进行探究的课题。实践团将目光延伸至华东、西北和西南地区,通过线上下调研掌握我国不同区域典型城市在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工作方的差异。
华东地区,安徽、山东等大部分省市低碳社区建设仍处在初期阶段,需因地制宜更新和改造低碳设施、学习“三邻五化”等社区治理模式以实现居民共治、围绕环境优化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行低碳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碳宣传活动。与东部相比,西北地区政府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引导力度和居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整体较低特殊的地域环境使该地区的低碳社区建设必须走一条遵循地域环境特点的道路,需进一步研究适宜性策略。高新社区建筑密度低、地面可利用空间大、社区植被茂盛,使用“绿化固碳”水平较高,但整体社区建设存在许多进步空间,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人”。建设策略应趋向对人们低碳意识的提升及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让居民切身感受到低碳生活的益处,从而养成低碳行为习惯。
图4 团队成员采访华东和西北普通社区的工作人员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西南地区能源丰富,但区域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调整,清洁能源消费仍面临挑战。其中,成都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以“公园城市”闻名。近零碳社区运用“零碳共享食堂”等低碳科技建设绿色建筑,普通社区通过“节能节电”等传统方式引导居民进行低碳生活,居民认为自己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参与者,也自发地融入进低碳社区的建设中。总而言之,西南地区城市低碳发展工作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低碳建设理念及规划值得学习。
图5 团队线下调研西南普通社区低碳建设情况
    基于前两阶段实地调研和观察学习的结果,为更深入地了解广大居民对目前“低碳社区”建设的基础意识、对自身所处小区低碳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认识情况、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未来建设“低碳社区”的建议,实践团队设计关于“低碳社区建设”的调研问卷,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收集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加快,立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补充,对降低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实现生态平衡等有重要作用,在低碳社区建设的“软环境”层面,各社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青年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将显著影响未来“低碳社区建设”的成效,可以通过组建志愿队凝聚广大青年的力量。综合来看,居民对“低碳社区”的了解仍相对较少,殷切期望相关工作落到实处,未来不仅需要关注政策的落实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低碳社区”相关概念的认知普及率。线上下调研活动后,实践团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对调结果进行总结,讨论“低碳社区”建设的青年提案构思,安排后期宣传工作并制作宣传资料。
图6 团队开展线上讨论并安排总结及宣传工作
    结合成员个人特长,实践团通过漫画、海报、视频等形式,制作生动的宣传资料。通过以拟人IP“碳小寻”为主角的“低碳闯关游戏”漫画,吸引居民关注日常低碳行为;制作以“践行低碳生活”为主旨的宣传海报,号召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低碳生活,为后期社区宣传活动提供支持;通过多个短视频展示调研过程与成果,更直观地介绍上海市低碳社区的建设情况、居民们对低碳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意向;此外,整个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向公众科普“低碳社区”概念和相关政策 、“双碳”战略相关知识、分享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功案例、宣传日常生活中的“减碳小妙招”等等。凝聚集体智慧的成果能引起更多居民的共鸣,通过分享对低碳社区建设的思考,实现团队的宣传目标:科普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居民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图7 实践团成员制作各项宣传资料及部分成果展示
    最后,实践团再次走进华东、西北和西南的普通社区,开展以居民思想教育为主的宣传活动。此外,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实践团结合国内不同地区低碳建设实际背景和条件,撰写青年提案,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关于进一步完善低碳社区构筑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案》拟解决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在制度设计、基层参与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仍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具体建议包括:(1)制定有针对性、具体化、指标化的扶持激励政策。(2)成立居民自治组织,多样化开展活动。(3)引进适配的新兴技术,开发低碳技术评估体系。从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解决方案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能为未来低碳社区建设提供帮助。
图8 实践团在华东地区开展社区宣传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国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低碳社区”相关概念有了正确认知,对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低碳社区建设的管理政策与制度提出了可行建议。总而言之,低碳社区建设是“社会所需”、“大势所趋”且“未来可期”,所谓“风起青萍末,浪成微澜间”,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仍将积极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发挥青年力量。





 
时间:2023-02-15 作者:走进绿色社区, “碳”寻生态密码 实践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绿水青山,余你同行
  • 东南大学从浙里开始社会实践团队,依托余村青年共创活动的平台,深入余村,探寻当代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状况。
  • 02-1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