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学子社会实践活动:聚优秀人才之力,筑乡村振兴之基

    人才是强国之本,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实践团在1月7日至1月20日以山东省三元朱村以及贵州省刘庄村为代表结合线上相关的政策资料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以王乐义和蒋薇薇为首的乡村人才进行调研,通过亲身调研、政策理论学习、乡村人才访谈,结合现有研究文献等相关资料的学习,探究乡村人才成才的原因,当代乡村人才成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际案例。此外,通过学习乡村人才相关的国家政策,本团队结合调研尝试提出一套乡村人才培养与保护方案,用以补充现有研究在乡村人才评价方面的不足,解决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图1 团队进行线上会议学习和讨论人才政策
    首先,实践团成员从线上渠道收集到了《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贵州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并在线上进行学习。实践团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乡村人才的培养上,山东省提出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该目标是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这反映出了当前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性。另外,贵州省就乡村人才建设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力求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以茶产业、牛羊产业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人才计划项目,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农业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农村实用人才。
图2 团队就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行线上会议学习
    在此之后,实践团通过线上学习的政策资料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结合乡村当地的发展情况,研究团队初步拟定了后续调研中需要的问卷。根据互联网收集到的资料成员们对寿光市三元朱村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刘庄村的人文发展情况展开了研究学习,认真探讨了两个地区分别在农业和教育上的特色以及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问卷选择将王乐义与蒋薇薇分别作为三元朱村与刘庄村的乡村人才典型代表,首先考察受调查人员的背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住址等。接着根据两位人才在各自乡村的特殊贡献设计,分别调研当地村民对人才振兴乡村的了解情况以及支持程度。

                                                                         图3 实践团成员编写问卷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依次对三元朱村以及刘庄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三元朱村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对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基地进行完整的参观拜访。在村民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目前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经过王守义和村民们多年的共同努力,已经实现全面智能化,每个大棚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既能省时间又省力,已经达到第六代大棚的水平,新一代大棚全部使用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手机远程控制等智能装备。同时,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基地也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实践团走在三元朱村的路上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大货车运载着蔬菜货物源源不断地往外输送,即使是在大冬天,他们也能保证村子内蔬菜的产量并及时运送出去,这不仅是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具有不惧严寒、产量高优势的体现,更是三元朱村人民信誉好、蔬菜质量安全高的体现。

                                                                           图4 三元朱村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纪念碑
    在对蔬菜大棚等三元朱村的优秀发展成果有一定了解后,实践团成员还对当地的村民农户进行了调查访谈,希望能了解当地居民对本村发展的评价以及对发展模式的意见和满意程度,方便实践团从当地村民的角度去分析该产业模式。当地村民对实践团的问题都十分感兴趣,并且都热情地配合着团队成员的采访,通过对村民们的采访,实践团了解到当地村民对于王乐义的农业发展模式都表示认可与感激,王乐义的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5 实践团成员在三元朱村实践基地进行访谈

                                                                                              图6 三元朱村室内现代新型智能大棚
    实践团在刘庄村的实地调研发现,除了在准备工作中了解到的刘庄小学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刘庄村还开展了脑卒中防止义诊、健康咨询及科普宣教活动等医疗健康相关的活动。在采访中实践团了解到脑卒中防治义诊的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刘庄村脑卒中健康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居民的依从性,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图7 刘庄小学教育方针

                                                                                    图8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采访后合影
    为了进一步发掘人才带动乡村发展背后的机制,实践团从发展模式方面发掘两个村庄的差异。三元朱村的乡村振兴主要在其优秀的农业发展上发力。蔬菜大棚是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创立的独特的产业模型,同时也是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与三元朱村的侧重农业发展不同,刘庄村的乡村振兴更多的体现在人文建设方面。在调研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本人或其家人就读过蒋薇薇校长创办的刘庄小学,同时有五成的村民体验过义诊。在这样的背景下,调研对象对刘庄村的人才引进抱有极大期望。但在三元朱村,村民们表示更希望将三元朱村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广,并且对农产品远销海内外表示憧憬。
    实践团成员认为,两个村庄之所以对后续的振兴路线抱有不同期待,是因为他们之间发展路线存在较大差异,以农业为根基的三元朱村如果过多地引进人才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刘庄村的村民对人才引进政策抱有如此大的期望,则是由于随着入学人口或就诊村民不断增多,教师医生这一类人才则会变得稀缺。
    在实践活动的最后,成员们互相交流实践体悟,深切地明白了在乡村振兴背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三元朱村和刘庄村不过是中国大陆上诸多乡村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地方还有成千上万的村庄需要发展,实践团真切地希望本次实践的成果能够从政策制定等方面助乡村振兴一臂之力!
 
时间:2023-02-13 作者:东华大学 葛文浩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一起云支教在云端筑梦,在云端传爱
  •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法治精神
  • “下好特色产业棋,走宽乡村振兴路”产业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