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团队成员介绍
队长 |
师嘉羚 |
东南大学22级人文学院,喜欢书法,探索未知。 |
在实践中负责组织团队、实践采访、公众号运营、手绘本制作、报告撰写 |
队员 |
张昊阳 |
东南大学22级能源与环境学院,热爱篮球,并逐步开发各种爱好中,影视后期打工人 |
在实践中负责实践拍照、视频剪辑、采访记录、文创制作、报告撰写 |
队员 |
赵禹淇 |
东南大学22级经济管理学院 我喜欢探索传统,也关注科技前沿。我在把两者融合,做到止于至善 |
在实践中负责实践拍照、采访记录、文创制作、报告撰写 |
队员 |
崔京京 |
南京大学22级经管学院 |
在实践中负责拍照记录、采访记录 |
队员 |
刘晓曼 |
东南大学22级人文学院,摆烂满级大师,喜欢吃喝玩乐,但也向往更辽阔自由~ |
在实践中负责宣传投稿、文创制作、报告撰写 |
Part 2实践背景介绍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信自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承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大学生,我们知道: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统技艺可以促进乡村振兴。
我们非常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忻州以及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希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扩宽眼界,学习传统技艺 。
Part 3 实地调研成果第一站——乡音民俗,剪纸故乡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古城内王翠玲的剪纸工作室,王阿姨向我们介绍了她多年学习剪纸的历程。同时小队成员跟随着王翠玲阿姨学习到了剪纸制作的流程、制作工具,让实践队员简单了解到剪纸入门的基本常识。同时,王翠玲阿姨言传身教,亲自教授实践团成员剪纸。同时,团队成员也进行了走访调查以及问卷调查。
第二站——山西特色,面食之旅第二站,我们来到卢佩宏先生的面塑馆以及民间众多面食馆。经过在古城的走访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宣传山西面食文化中的众多不足。
第三站——钟情葫芦,手工烙画第三站,我们来到李云珍老师的烙画工作室。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烙画工艺,小队成员感受了基本的烫烙技巧,并进行了一些烫烙练习。
如何通过传授烙画技艺以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成为团队重点努力的方向。根据我们的了解,政府为古城内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入驻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承人的收入。经过我们的线上讨论,为了更好地传承烙画技艺,队员张昊阳设计相关烙画文创,提升大家对于烙画的理解。在工坊的古城街上,我们发放了一些纸质问卷,了解了一些人们对于烙画的看法。
第四站——蜜酿琼浆,陈醋酿造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古城内的陈醋酿造坊。我们在酿醋师傅的带领下,了解到了陈醋酿造的整个过程,我们感受到了流传手艺的魅力——在机器盛行的时代,仍旧有人坚守手艺的传承。在我们了解山西老陈醋酿造的同时,我们也深受辛工不忘初心的精神的感动。
Part4 成员之感悟实践师嘉羚: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看到了家乡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看法,同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推文、剪辑视频、团队合作,我们收获了很好的实践伙伴,结交了深厚的友谊。我深深地感受到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同时也非常希望在实践过程中改变各地对山西“煤老板”的认知,家乡文化异彩丰呈,我十分为我的家乡自豪!
张昊阳:在本次山西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中,我们探寻了山西面食文化、醋文化、古城文化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看到其中从前从未发觉的美,对家乡的文化更自信也更自豪,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也学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地参加这样的活动。
刘晓曼:此次的实践过程是一次很新鲜很有收获的体验,虽然我没能亲自去美丽的山西实地走访研究,但通过成员们的成果展示和线上的宣传工作,我也同样深切体会到了山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也看到了一些珍贵文化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困境,深刻体悟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重任在肩。
赵禹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次调研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能否发扬光大重拾信心。几十年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政府创造性的将”旅游+传统“赋能文化传承,开发出新赛道,找到一条适合于传统文化的特色道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去发扬传统文化,非遗人要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有力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