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党史于心,传承革命精神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传承革命基因,弘扬先烈精神,植根爱国情怀,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经验,7月26日—28日,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红色基地观察团走访贵州达德学校旧址。跟随着革命先烈的脚步,一段段革命故事描绘了党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了党的奋斗历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传承革命精神。
在参观达德学校旧址后,才能了解到其丰富的历史内涵。贵阳达德学校在贵州的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所掀起的新时代的思想浪潮,为贵州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德学校在贵州现代化中创造了诸多第一,它在贵州率先创办女学和幼稚园,拥有第一个女教师,倡导女子不缠足的“天足”运动,在贵州首次实现白话文教学,创办贵州第一份教育杂志,第一次派遣毕业生到国外留学。在清政府尚有权柄的时代,即是公开挑战它的权威,达德学校为解放贵州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这些成就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教育艺术与社会历史有机结合的时代成果,在历史的发展中得以证明。

图为贵州第一个女教师,董德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登科 摄
在近代贵州民主革命运动中,达德师生争做先锋队伍,在全国的反清救国运动中积极响应,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反对袁世凯称帝,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声援“五四运动”,抗议日本强占山东半岛,用自己的方式感染了许多普通民众,指引更多能人志士参与到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最终贵州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风暴中要向前走着,才能站立得起来。侧面袭来的寒气,只能吹僵那卧下了的老人!”即使身处狱中也无法击垮革命的决心,自强不息,坚定信念,红色基因在革命者的心中流淌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展现在眼前,达德师生不畏列强,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传递到我的心中,致以崇高的敬意,缅怀革命先烈,红色精神永垂不朽。

图为黄齐生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在达德学校竖立的“勿忘五月七日”碑(由谢孝思先生1991年重书的石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登科 摄
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达德英烈在一次次投身在抗战一线,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达德师生在贵州民主革命运动的每一个重大时刻,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涌现出了一批献身于人民民主解放事业的革命志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成为贵州民主革命的先锋。达德学校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材,其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当代教育的重点。回顾达德学校的历史,我体会到先辈们所展现出的浓烈的民族危机感与社会责任感,发扬达德学校的革命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贵州史上永垂不朽。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达德学校旧址开展了“喜迎二十大,回顾党代会”报纸展,重温党的八大到十九大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报道。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中,能让广大市民能进一步了解党的历代大会的历程与成果,我也深刻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实现,同各国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理念,建设持久和平,美丽舒适的世界,这一系列对未来全球发展的展望预示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开启了新的征程。党的决策不仅是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指南,对世界而言,中国还带动着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展现出更多的机遇,为世界贡献出了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积极投身发展全球经济贸易关系,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增添新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喜迎二十大,回顾党代会”报纸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登科 摄
身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走进革命先驱者的奋斗征程,为党的发展与中国解放奉献终生,体会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也是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当拥有和铭记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坚信党的领导,加强民族团结,深化党史学习,培养爱国情怀,铭记党史于心,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通讯员 何登科)
时间:2022-08-25 作者:何登科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关注:
  • 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
  •  参加暑期“三下乡”,我备感荣幸,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我内心的刻印是深刻的,这同时也是我人生宝贵的阅历,奠定了我这次
  • 08-25
  • 铭记党史于心,传承革命精神
  • 铭记党史于心,传承革命精神
  • 7月26日—28日,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红色基地观察团走访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成果,植根爱国情怀,传承
  • 08-25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