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2024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其应用场景丰富,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空间极为广阔。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数量近年呈爆发式增长,部分低空空域已有些“拥挤”。业内人士认为,壮大低空经济需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让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
这个暑假,武汉大学“低空智飞,法翼护航”实践队开展了一场针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深入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目前无人机飞行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发展相结合,探索低空经济在数智时代的创新路径,并针对无人机“黑飞”等治理难题提出法律建议,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低空秩序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为武汉市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二、对话泉州公安机关:多措并举筑牢无人机管理防线 武汉大学“低空智飞,法翼护航”实践队成员专访泉州公安机关,了解到当地无人机管理的“公安方案”,具体来说分为公安机关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社区民警负责商家登记和操作人员普法,案件组查处“黑飞”案件,内勤联动媒体普法,并与民航、空管等部门协作。
在访谈中,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谈到实名登记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在空域管理中公安和空管局的职责划分、打击“黑飞”的标准和措施等。从实践效果来看,目前无人机安全普法成效初显,多数“黑飞”者配合整改,为低空秩序治理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吕婧欣 供图
三、株洲低空产投公司:搭建低空管理体系,探寻低空经济发展路径 2024级法学院实践队员吴思孜走访了株洲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就当地低空经济发展、无人机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入采访,揭开了这座城市在低空领域的布局与实践。
据公司介绍,作为市政府指定的低空经济开发运营牵头单位,其核心业务聚焦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打造无人机起降点与低空智联网,搭建“天上地下两张网”,并为航空城入驻企业提供配套设施。目前正重点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承担全市无人机飞行任务申报管理职能,协助打击“黑飞”,已通过参股本地企业参与政府巡检等运营业务。
针对行业政策,公司透露正积极申报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积累数据完善飞行规则,将按“先载物再载人、先郊区再城市、先隔离再融合”等方针推进工作。其负责人表示,当前低空经济面临政策、商业模式闭环等挑战,公司建议下放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权至地方,优化审批流程以提升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公司工作人员。吴思孜 供图
四、走访无人机使用者:解码低空飞行中的“合规”与“困惑” 近日,实践队围绕无人机飞行管理现状,走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不同使用场景的无人机使用者,采访中发现,实名登记已成为多数使用者的“标配”。学生李辰然在京东购得无人机后,第一时间完成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的实名登记;技术工人黄伯力则强调“没有登记坚决不飞”,他从线下实体店购买时便被告知禁飞区和高度限制等核心规定。
在操作培训方面,大疆等品牌通过视频教程、模拟器等方式提供基础指导。李浩宇通过官方6集教学视频和模拟器练习,两小时就能掌握基本起降,但他坦言“真正熟练还得靠实战”。不过,学生何禹锦提到,部分销售者仅通过口授教学,导致初期操作存在盲区。
谈到飞行中的“红线”与“灰色地带”时,李浩宇同学说,“长沙市区、湘潭火车站是绝对不能碰的禁区,APP会直接锁死起飞功能。”他展示着大疆GEO地图,红色禁飞区与UOM的空域查询形成双重保障。但他也反映,部分区域划分存在“一刀切”问题,如湘潭北站站前广场本可安全飞行,却被整体划入禁飞区。

图为部分实践队员采访无人机飞手。张彧晗 供图
对于飞行申报,多数使用者了解“120米以上或管制区域需申报”的规定。何禹锦分享了在杭州西湖航拍的经历:提前三天通过UOM平台申报,顺利获批;但也有使用者吐槽,临时管控信息发布滞后,曾导致提前规划的航拍计划泡汤。 “黑飞就是踩红线——没登记、闯禁区、不申报。”这是受访者的共识。但39岁的黄伯力还特别提到,“以牟利为目的的非法跟拍、信息售卖,是最该打击的黑飞”。
实践队整理发现,受访者对于现有无人机飞行管理的建议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精细化管理:希望禁飞区边界在APP中更精准,区分核心禁区与周边安全区域;二是能够提供系统化培训,希望社会和无人机企业能够更多推出面向大学生的免费线上普法课程及电子凭证,便于身份核验;三是人性化管控,无人机使用者大多建议临时管制像天气预警般提前72小时推送,减少计划变动影响。
五、结语此次暑期实践中,武汉大学“低空智飞,法翼护航”实践队通过对话泉州公安机关、走访株洲低空产投公司及众多无人机使用者,全方位探寻了低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从管理部门的全链条管控,到企业的基础设施搭建与制度探索,再到普通使用者的合规实践与诉求反馈,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既需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的持续赋能,也需倾听基层声音、平衡安全与便利。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梳理调研成果,将青年智慧融入低空秩序治理体系的构建中,为推动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范中蓬勃发展贡献力量,让“数智赋能”真正成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的坚实翅膀。

图为部分实践队员合影。彭昱贞 供图
(通讯员 马黎 彭昱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