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探艺记:量大学子东阳“非遗”追光之旅

    发布时间:2025-09-09 阅读: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

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燥热,也吹来了学子们走出校园、拥抱社会的热忱。为响应中国计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这个暑假,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组成实践小队,怀揣着对非遗建设的好奇与对其发展的关切,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之旅。
 
【纹路里的千年应答——大师心法与青年追问】
       木雕大师陈一中在艺术馆现场解读《江南帝王州》,“沉得下来,才能浮得上去”;竹编非遗传承人卢孝强在竺艺堂把篾片弹得脆响,坦言现代人手劲不足古法一成,呼吁把竹编从器具变装置;蓝染匠人妥妥在林栖三十六院支起蓝缸,亲手讲述蓝染工序,让游客亲手染出一朵属于自己的靛青花。三场对话,刀声、篾影、染香交织成同一句话:技艺的活化不在炫技,而在守正创新,把个人审美写进千年工序,让传统在掌心继续呼吸。

【从凿痕到光影——一座城市的立体年轮】
       中国木雕博物馆以历史、生活、大师、世界四厅为轴,系统呈现新石器时代凿痕到当代创意木雕;卢宅古建筑群以“前堂后寝、中轴对称”的格局,把600年“三雕”实物嵌入江南士族生活场景;小镇客厅再添多媒体沙盘互动,讲述着小镇发展历史与布局规划。三处空间互为注脚,将展陈、建筑、科技串成可漫游的“立体教材”,实现从观看到参与的跨越,让城市本身成为一座会生长的博物馆。

【老手艺的新账本——市场风向的尝试与探索】
       红木城店主直言高端家具遇冷,但仍对未来的发展和机遇充满期待;明秀工艺靠 “微型农具”打开伴手礼市场,从农耕系列到益智玩具,这家注册了 30 余项专利的企业,正把木雕从 “观赏品” 变回 “日用品”; 逸云工艺的陆一军大师,把 “家、和、福、顺” 刻进了屏风:牡丹绕 “家”,莲花缠 “和”,葫芦缠 “福”,柿子傍 “顺”。“非遗不该只在博物馆里,挂在老百姓客厅里,才算真活了。”
 
从木雕博物馆的历史年轮到卢宅古建筑的匠心沉淀,从蓝印花布的古韵留香到竹编技艺的创新探索,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小队的东阳之行,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的深度感知之旅,更是一次对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近距离观察。无论是木雕大师的坚守、蓝印花布传承人的探索,还是非遗工坊的转型尝试,都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可能性。这场实践之旅虽已落幕,但学子们对基层文化治理的关注、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仍在延续,而东阳大地上非遗与时代共振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