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探民风,访俗知乡事
问卷探民风,访俗知乡事□孙维嘉(城市与环境学院2405班)暑期,我参与了“文化强国背景下地域文化考察与探究”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发放和回收问卷,探寻大家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这一路,有挑战,更有成长与收获。最初讨论设计问卷题目时,我以为只要把想了解的问题列出来就行。可真正动笔,才发现处处是学问。要考虑问题是否清晰、选项是否全面,还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人群的理解程度。拿着问卷去街头、社区发放时,我才明白“开口难”。我攥着问卷,眼神忐忑地望向过往行人。好多人匆匆路过,要么摆手拒绝,要么一脸防备。一位大爷路过,我赶忙上前:“爷爷,能填个关于地域文化的问卷不?”大爷眯着眼,上下打量我,我心里直打鼓,生怕被拒。没想到大爷笑了:“小姑娘,是研究咱本地文化呀,我支持!” 看着大爷认真勾选选项,一笔一划写下建议,我心里暖烘烘的,仿佛触碰到地域文化传承的温度,也更坚定了继续的决心。 可不是每次都顺利。在商场门口,我拦下一位赶路的姐姐,话刚说一半,她皱眉回:“没时间,别耽误我事儿。” 被生硬拒绝的瞬间,手都有点发抖。但我不想放弃,试着调整状态。看到带孩子的家长,我会先笑着说:“阿姨/叔叔,耽误您几分钟,给孩子做个文化小调研,还能讲讲咱们本地好玩的故事呢!” 遇到老人,就放慢语速、提高音量,耐心解释问卷意义;碰到年轻人,用轻松的语气说:“咱们家乡文化超有魅力,填个问卷,说不定能发现新惊喜!” 慢慢的,愿意停下的人变多了,交流也越来越顺畅。每成功一份,心里就涌起一丝成就感,也更懂沟通要 “因人而异”,真诚才是打动别人的钥匙。 回收问卷后,整理数据的过程像拼图。看着 “对地域文化了解程度” 里,好多人选 “一般了解” 或 “不太了解”,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原来,我们身边珍贵的文化宝藏,好多人还没深入挖掘。分析问卷数据让我意识到,地域文化传承不能只靠自发,学校、社区得更主动。还有 “年轻一代兴趣不足的原因”,“宣传方式陈旧”“学习压力大” 等选项,反映出地域文化推广得跟上时代,用短视频、文创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破圈”。 这次实践,让我从 “只知家乡好” 的懵懂,变成 “想为家乡文化发声” 的坚定。作为大学生,我发现地域文化离我们并不远,它藏在长辈讲的老故事里,藏在街头老店的手艺中,也藏在方言里的独特韵味里。可它的传承,需要更多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人的关注。 以前觉得 “文化传承” 是大人物的事,现在明白,我们可以从听长辈讲本地历史开始,从参与一次民俗活动开始,从给同学分享家乡非遗故事开始。文化强国,离不开每一块地域文化的 “拼图”,我们青春力量,也能成为传承路上的微光。 暑期实践结束了,但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才刚开始。未来,我想用调研的收获、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地域文化的美,也盼着自己能在传承路上,走出更坚定的步伐,让家乡的文化故事,在新时代里继续鲜活、闪亮!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