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华北电力大学星火中国青年团前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启了为期9天的实践学习。团队成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实践成果,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思想浸润:在协作与聆听中筑牢精神根基
实践之初,星火中国青年团以情景教学与专题讲座为载体,深化思想认知。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团队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同学们一起组建了“林电星火班”。他们精心设计了一面融合两校特色的班旗,喊出“星火聚井冈,林电续荣光”的响亮口号,凝聚了青年学子共同的信念。这次跨校跨专业合作的经历,让大家在实践中真切领悟了革命历史中“打破壁垒、共建信任”的团队智慧。
随后的“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讲座上,芦继兵老师深情讲述了父辈作为十八军战士进藏的艰辛历程,特别是怒江大桥建设中战士与桥墩“凝固”的感人细节,生动诠释了“忠诚奉献”的家风真谛;张旅天老师分享了父亲张蕴钰将军扎根罗布泊、建设核试验基地的感人事迹,展现了“艰苦奋斗、隐姓埋名”的马兰精神。这些鲜活事迹,让星火中国青年团的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优良家风与民族精神的血脉相连。讲座结束后,团队队长郭娅菲感慨道:“家风的传承,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忠诚。我们定要坚定传承先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拼搏。”



二.红色寻迹:在探访与践行中感悟革命初心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星火中国青年团走进井冈山的红色地标,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晨光下,成员们缓步走上108级台阶——每级台阶对应一位无名烈士的故事,3分钟的默哀时光里,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作为学生代表,团队成员还亲手整理挽联,向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走进大井毛泽东朱德旧居,那棵曾被敌人焚烧却顽强存活的“常青树”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革命的不屈精神。这里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指挥中心。1927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大井村,曾在此居住并指挥革命,如今这里保留着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的旧居,因房屋墙壁呈白色,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白屋”。随后,团队前往小井红军医院,这里见证了红军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艰难发展:各个房间门口挂着功能标识牌,屋内展示着简陋的床铺与医疗用品,部分病房里还悬挂着“好歹留下了姓名”的红军战士生平简介,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当年红军的艰辛。
站在黄洋界的山岗上,远眺层峦叠嶂、云海苍茫,讲解员以深沉的语调讲述起那段峥嵘岁月:“当年黄洋界保卫战期间,乡亲们连夜冒雨为红军送粮送弹药,妇女们主动承担起照顾伤员的责任,连儿童团的孩子也轮流在山间路口站岗放哨。”正是这种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铸就了敌人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也让成员们深刻明白“依靠人民群众,是革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这一历史真理。
在八角楼的八角天窗下,团队成员驻足于毛泽东同志曾通宵奋笔的书桌前,重温《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经典著作,深刻领悟“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内核。随后的3公里急行军环节,成员们顶着烈日、踏过湿滑山路,在相互鼓劲、彼此扶持中,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进一步锤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文化传承:在体验与调研中续写非遗新篇
实践期间,团队还通过多元体验感受革命文化,并以深度调研助力非遗传承。成员们走进当地农舍,亲手体验红军餐制作,在生火做饭的烟火气中,真切感受革命年代的简朴生活;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红军草鞋编织,在稻草与麦秸的缠绕间,读懂草鞋所承载的红军坚韧品格与传统文化智慧;夜幕降临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学习红歌,《映山红》《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回荡在山间,凝聚起青春力量,也唱响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实地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深入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冈山全堂狮灯。鼓乐声中,龙灯游弋、雄狮腾跃,拳术、棍术、器械对练等七大项目接连上演,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尽显民间武艺的磅礴生命力。与全堂狮灯传承人林文辉交流时,他“把老祖宗的技艺原原本本交给下一代”的坚守令人动容;而15岁学徒林培伟“希望让更多人看见本土文化之美”的初心,更让成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青春希望。




四.实践总结:星火传承不散场,青春使命永不息
9天的实践时光虽短,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笔记本写满感悟,相机里存满影像,心中更是装下了这片滚烫的红色土地。队员们感慨道:“以前觉得‘井冈山精神’是课本里的抽象词语,现在才真正懂得,它是烈士陵园里吹拂的风,是八角楼里点亮的光,是狮灯表演中蕴含的劲,更是我们青年一代该扛在肩上的责任与重量。”此次井冈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曲传统与未来的和谐共鸣。
未来,华北电力大学星火中国青年团将继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传统文化里扎根生长,以青春之姿为井冈山精神传承、非遗文化创新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