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根脉、助力文化振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化兴羌・傩秀宁强” 实践团依托大学生 “三下乡” 平台,于7月12日至7月15日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开展 “文化兴乡·语言通途:羌傩与羌绣IDP赋能宁强ip”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探寻羌绣技艺、深挖民族记忆、体悟傩戏内涵、助力非遗传承等诸多方面。
探寻羌绣千年技艺,夯实非遗传承根基
实践团前往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队员们通过观摩绣品、丝线和针法,深入了解各种传统技艺,解读图案中蕴含的自然敬畏与迁徙记忆。与产业园负责人座谈时,他们详细了解到羌绣传承面临纯手工耗时漫长、创新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同时也关注到产业园开发实用文创产品、拥抱电商的创新尝试。队员们还亲手体验基础针法,切身感受传承不易,并现场整理资料、构思产业发展建议,为后续助力传承打下基础。
深挖羌族文化根脉,激活文明传承动能
实践团走进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羌族历史与文化特质。在傩戏面具馆,他们被震撼于木质面具的造型,解析其背后“万物有灵”的古老信仰符号;在织绣展区,细察服饰纹样所映射的古羌人自然观与天文观,惊叹于“挑花反织”技法创造的浮雕效果;在碉楼复原区,探究碉房建筑蕴含的抗震、防鼠等生存智慧及“人神共生”哲学。实践团通过拍摄“我讲羌族文化”系列视频,系统记录并助力保存与传播这些文化密码。
体悟傩戏文化内涵,助力传统活态传承
实践团奔赴宁强县汉江源景区,亲历陕南傩戏的“人神对话”。在汉江源的山林间,他们观看表演者身着彩衣、戴木质面具,通过“禹步”化身“神使”,并在仪式后回归凡人,感受仪式中自然与信仰的深刻连接;目睹“上刀山”“过刀桥”等惊险绝技,体悟其中承载的虔诚与文化密码。通过与传承人交流,他们了解到表演者老龄化、年轻人鲜少接续的严峻传承现状。队员们现场记录傩戏核心仪式动作与传承人口述资料,分析瓶颈,为后续保护方案提供一手素材。
借力 AI 技术赋能,拓宽文化传播路径
为破解傩戏“口耳相传难还原”的传承困境,并让羌绣的绚烂生命力触达更多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化兴羌·傩秀宁强”团队运用AI技术进行了创新探索:让羌绣“动”起来,通过动态演绎(如振翅的鸟、欲飞的凤),生动展现其色彩层次与文化内涵;让傩戏“活”起来,不仅梳理历史、记录传承,更创新性以傩戏面具的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讲述其从木坯到神器的诞生历程,使千年傩韵更可感可触。我们用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在守根焕彩中助力文化传承。
实践团以青年行动激活羌族非遗的时代生命力,用专业所长为宁强县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更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中厚植文化自信。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宁强县羌族文化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文脉赓续,让青春力量在文化守护中绽放光彩。
通讯员 刘晨阳 郑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