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暖稚心,模启童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精神,带着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想启发,四川师范大学川star数模启智宣讲团队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走进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升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祠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聚焦小学段学生的数学建模启蒙教育,分组开展结合手工体验的“新数行·蓉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晨光启智·模型的萌芽之旅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的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建模思维,在西御河街道升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队为当地低年级(1-3年级)学生精心设计每日学习主题,将数学概念融入趣味手工,在动手实践中悄然播种模型意识。 教学课程包含分类、对称、等值、方位、结构五种模型,从“特征大冒险”到“小小商店长”,从“形状魔术师”到“小小探险家”,最后以“纸船大力士”收官,每一节课都像一场魔法秀,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作孩子们指尖跃动的色彩与形状。
在“货币模型小集市”中,孩子们用彩纸折出热带鱼、蝴蝶和手表,再通过“买卖”理解等价交换。一个二年级小朋友举着自制的“五元手表”认真推销时,眼里闪着光:“老师,我的手表能换两个硬币吗?”那一刻,“数学模型”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货币不仅是数字,更是价值的桥梁。 而在“对称图形”课堂上,孩子们撕折彩纸、补全对称图案,惊呼“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他们的藏宝图里“向左走、向上走”的方位逻辑,纸船承重实验中“双层底更稳”的推理……这些稚嫩却充满逻辑的思考,正是模型意识的鲜活萌芽。
午后研思·建模的初探之门
根据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被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实践团队在祠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围绕社区常见的停车无序问题,通过积木模拟停车位规划,带领当地高年级(4-6年级)学生体验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初步领略优化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之美,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当数学建模遇上趣味手工,抽象知识便有了生动模样。在数学建模启蒙课程中,实践团通过 “七巧板拼搭”“绳子测周长” 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动手间理解“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社区停车难、绿化采光等身边事切入,孩子们在思维导图上写写画画,将生活问题拆解成 “空间大小”“角度距离” 等数学元素,学会用数学眼光打量世界,真切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为帮助孩子们掌握数学建模技能,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团开设了趣味建模实践课程。该课程以真实社区的规划难题为优化模型实操案例——“33.5m×15.5m 的空地该怎么停车能保证数量最多?”。从明确建模目标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 “停车最多” 之外的行车顺畅度需求,再带领他们收集并记录关键数据。 队员们蹲在课桌旁,利用积木模拟停车规划草图,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对比平行、垂直、斜列三种布局的停车效率。“垂直停这样摆,能多塞两辆车!”“但斜着停开门会不会撞到旁边的车?”热烈的讨论中,孩子们通过反复挪动积木、创造性地融合三种布局,设计出既停得多又走得顺的最优方案。
同时,团队面向参与的孩子们开展了直观生动的可视化方案探索活动,清晰展示比例绘图如何呈现最优方案,现场演示 SPSS、Matlab、Python 等工具的基础操作,并分享智能立体车库等前沿技术的案例。通过这些通俗演示和互动讲解,点燃孩子们对数学优化、科技应用的好奇心。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心目中的模型是什么”时,有的画出了对称的兔子,有的写下会用特征进行分类,有的用箭头标出停车位的排列……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表达,正是数学思维迸发的最好见证。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依据学情进行分组教学,通过结合手工体验,带领孩子们初步形成了建模意识和建模思维。未来,团队将继续用数学智慧点亮孩子们的求知之路,让模型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四川师范大学川star数模启智宣讲团队负责人王姣月表示,数模启智,探索永不止步,团队与孩子们共同开启的学习之旅,故事才刚刚开始。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