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因运河而兴,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在此孕育了深厚的商脉与文化底蕴。江南大学商学院“运河织金”实践团奔赴扬州,踏访施桥镇、船闸码头、企业厂区、文化场馆等地,从历史积淀中探寻运河与产业共生的密码,在当代实践里感受文化赋能发展的活力,解码这座运河古城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溯源寻踪:水脉中的共生智慧 运河与扬州的羁绊,早已镌刻在历史的肌理之中。实践团首先走进施桥镇政府,镇长卞大成的介绍揭开了运河赋能产业的历史脉络:“施桥镇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运河的漕运功能紧密相连。”清代漕运鼎盛时期,这里便是南北货物中转的重要节点,粮商、布商依托码头设栈经营,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而如今的“两主多强”产业布局,正是对这份历史智慧的现代延续。
在苏北航务管理处,泛黄的《运河船运志》记载着更宏大的图景。工作人员指着民国时期的船舶调度表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施桥船闸就已实现‘双向通航’的雏形,当时年货运量虽不及如今的百分之一,却已是连接江淮的经济动脉。”这份历史记忆,与当下实时监控系统中13-14万艘年通行量的数字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运河作为“经济血管”的本质,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一组特殊的展品讲述着更细腻的故事:唐代的漕运账簿上,清晰记录着扬州因运河成为“东南第一商埠”的繁华;清代的盐业运输单据,印证着“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的传说与运河码头的紧密关联。这些史料与长飞科技如今依托运河降低30%运输成本的实践相互映照,让“运河滋养产业”的脉络愈发清晰。
焕新脉动:实践中的文化赋能 历史的馈赠,正在当代扬州绽放新的光彩。实践团走进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巨大的深海电缆正通过专用传送带运往运河码头。企业负责人指着码头方向说:“我们的原材料从上游经运河直达厂区,成品通过长江送往沿海,这种‘两河交汇’的优势,是运河给现代企业的礼物。”如今,这些承载着技术创新的电缆,正沿着运河与长江组成的“黄金水道”,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输送动能,让千年运河在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生。
扬州市城控集团的运河十里项目,则演绎着文化赋能的另一种可能。在项目展示厅,江南大学校友、设计师杨洋指着规划图介绍:“我们没有把运河文化当作静态展品,而是将漕运历史、码头故事融入商业街区的设计中,通过5G导览、AR互动等技术,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触摸历史。”目前,项目已吸引多家文创企业入驻,昔日的货运码头变身“文化消费新地标”,实现了从“运输通道”到“文化 IP”的华丽转身。
扬州非遗珍宝馆内,古籍印刻技艺的传承者正在演示传统雕版工序。聂正群董事长拿起一块复刻的清代运河地图雕版说:“这些技艺曾服务于运河漕运的文书传递,如今我们开发成文创产品,让年轻人通过手作体验感受历史。”这种“让非遗走出博物馆”的尝试,让运河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青年传声:古今对话的青春表达 实践团成员不仅是调研者,更成为运河故事的传播者。在与扬州市文旅部门合作的“运河青年说”活动中,成员们结合调研所得,用生动案例讲述运河与产业的共生故事:从施桥镇网红打卡点带动乡村振兴,到船闸智能化管理提升运输效率;从长飞科技的“水道+创新”模式,到运河十里项目的“文化+消费”实践。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分享,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
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交流会上,成员们还与光晓霞处长就“青年如何参与文化保护”展开探讨。“我们可以用短视频记录船闸的一天,用文创设计活化非遗元素。”实践团成员的想法得到认可,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开展“运河文化青春传播计划”,让更多年轻人听见运河的千年回响。
从史料中读取运河与产业的共生智慧,在企业里见证地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文旅项目中感受文化遗产的活化魅力,江南大学商学院“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扬州之行,既是一次对“千年商脉”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运河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流淌的河水,更在于世代相传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正推动着扬州在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