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滇南夏日的科技星火,跨越千里的双向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芯火”科教团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滇南大地,龙川中学的教室里正涌动着科技的浪潮。7月8日,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芯火”科教团的13名师生跨越千里,带着科技的种子和教育的温度,来到云南省南华县龙川中学,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教之旅。这场为期三天的夏令营,不仅为龙川学子打开了一扇科技之窗,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星火。
                                                                                                                               
图 1 “芯火”科教团成员与学生合影
         东南大学与云南南华县的帮扶情谊,不仅体现在物资支援中,更在于“智力赋能”的长效机制。作为学校科技帮扶的重要力量,集成电路学院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教育发展同轴共转,为县域中学的科技教育注入新活力。基于前期对龙川中学学情的深度调研,科教团创新性地将集成电路启蒙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课程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多场课程试讲,确定了‘基础理论场景化+实验操作游戏化’的双轨教学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明白,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从沙子到芯片》的讲座中,徐申教授讲述芯片的发展历程时,以“中国芯片产业与云南”为切入点:“云南的硅矿资源丰富,而硅正是芯片的重要原料。”徐申教授的讲解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家乡的土壤里,也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当抽象的科学概念熟悉的乡土景观产生联结,探索的勇气便自然生长。就像南华县教育局负责人所说:“我们不需要让孩子成为芯片专家,但要让他们知道,改变世界的起点可能就在自家后院。”

         图 2 徐申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电路板蚀刻课上,张旭老师带领学生们用刻刀在铜板上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化学药液的浸泡下逐渐显现,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原来科技可以这么有趣!”一名学生兴奋地说道,“以前觉得科技是实验室里穿白大褂的人做的,现在发现它也可以属于我。”
夏令营突破传统科教边界,构建了"科技+艺术+音乐"的多元课程体系。在音乐课上,老师用装满水的玻璃瓶制作“土乐器”,让孩子们在敲击与聆听中理解声学原理;“七彩之和”水拓画课上,孩子们以家乡的云霞、校园的草木为灵感,创作出色彩斑斓的作品,科学思维与美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次彰显。
                                                                                                                                 
图 3 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土乐器”的制作过程
结营仪式上,当孩子们用自制水果电池点亮LED灯的瞬间,整个教室化作欢呼的海洋。这些被镜头定格的精彩时刻,连同蚀刻铜板、水拓画等作品,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科教纪念册”。一位团队成员感慨道:“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力量。以前觉得支教是单方面的给予,现在才明白,是孩子们教会我如何用最纯粹的方式热爱知识。”
                                                                                                                                                     
图 4 师生合影展示水拓画成果
         三天的夏令营转瞬即逝,但科技启蒙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滇南的秋风拂过校园,那些亲手制作的教具将继续在课堂上流转,成为探索科学的起点。当金陵的梧桐盛开时,来自滇南的信笺或许会带着山茶花的芬芳,讲述少年们与科技的新篇章。
 
实践总结推荐
  • 青春足迹溯红源,社团赋能启新程
  •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重要基层育人阵地在发展中面临着活动思想性不足、资源整合与校际协同欠缺、育人实效亟待提升等挑战。
  • 2025-08-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