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钱思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是岁月沉淀的“活教材”。为探寻中原文化根脉,解码中华文明基因,中原文脉先锋队一行 5 人走进河南博物院,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团队以“沉浸式参观+深度化访谈+创新性研讨”为路径,在贾湖骨笛的悠扬乐声里聆听远古足音,于妇好鸮尊的神秘纹饰中解码商代密码,从莲鹤方壶的灵动仙鹤间触摸思想脉搏,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用青春的视角讲述中原文化传承故事。
筹备:以知识为帆,奔赴历史之约
先锋队提前开展文化准备工作。队员分工查阅《中原文化通史》《河南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等文献,梳理出中原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关键节点;登录博物院官网,整理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等 20 余件标志性文物的背景资料;并与博物院社教部多次沟通,确定“专家讲解+自主探索+互动体验”的参观方案,为活动开展奠定知识基础。团队负责人在动员会上表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文化”,全体成员将带着问题参与,力求把“书本里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传承”,在文物与现实的对话中,明确当代青年的文化传承坐标。
探访:在文物间穿梭,解码文明密码
贾湖骨笛:八千年前的“音乐信使”
进入“远古家园”展区,展柜中的贾湖骨笛为灰黑色鹤类尺骨质地,其上 7 个音孔排列整齐。博物院讲解员李娟介绍,这是 1987 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八千多年前的“音乐活化石”,证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已存在成熟的音乐文化。为让队员感受古乐魅力,王文欣用 3D 打印复制品现场吹奏。清亮的音阶使展厅仿佛变回远古村落,再现先民围坐篝火、以骨笛传递狩猎喜悦与祭祀祈愿的场景。队员农嘉杰记录时表示,历史可通过声音和生活场景还原,并非冰冷的年份,他手指反复摩挲展柜玻璃。谈及骨笛的考古价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宏彦称,贾湖骨笛将中国音乐史向前推进三千多年,印证中原地区是早期中华文明核心区之一,其细小音孔体现了先民对未知的探索。专业解读让文物超越“展品”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纽带。
妇好鸮尊:商代女将的“历史注脚”
移步“三代辉煌”展区,妇好鸮尊呈“昂首站立、怒目圆睁”姿态。器物通体为鸮(猫头鹰)造型,盖为鸮首,身作鸮体,鋬部饰兽面纹,圈足刻鸮爪,体现商代“图腾崇拜”与“青铜文明”的交融。博物院考古专家王建国介绍,这件文物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专属符号”。他指向鸮尊腹部铭文称,“妇好”二字印证其不仅是王后,更是能率军征战的女将。1976 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1928 件文物中,这件鸮尊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队员王俊恒观察纹饰发现,鸮尊羽翼处藏有小型兽面纹,认为古人将“守护”寓意藏在细节里,既体现对神灵的敬畏,也彰显妇好的权威。谈及商代青铜铸造技术,钱思宇介绍,妇好鸮尊采用“分铸法”,先铸鸮体、鸮首,再焊接鋬部、圈足,这种工艺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堪称“黑科技”。技术解密让队员们认识到,文物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古人智慧的“物化成果”,中原文明的“创新性”基因早在商代就已彰显。
莲鹤方壶:春秋时代的“思想跃迁”
移步至“莲鹤方壶”展处,队员周海洋提醒众人关注这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重器。其壶身蟠螭纹缠绕,显古朴威严;壶盖莲花盛开,仙鹤振翅欲飞,使“静态器物”呈现“动态张力”,有别于商周青铜器的庄重肃穆。
博物院陈列部主任赵强介绍,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打破了西周以来“礼器象征等级”的传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们思想解放,仙鹤象征“自由精神”,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队员们围绕“仙鹤寓意”展开辩论,观点包括“对天命的挑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通过思想碰撞,春秋时代的“精神变革”变得具体可感。
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们借助 AR 技术“拆解”莲鹤方壶,可清晰看到铸造时的“分型面”“浇铸口”;通过 VR 设备“穿越”春秋宫殿,能见证方壶从铸造到使用的全过程。队员周海洋表示,科技帮助文物“褪去神秘外衣”,使人在理解工艺的同时,也能读懂时代精神。这种“沉浸式触摸历史”的方式,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
研讨:让思想碰撞,明晰传承使命
参观结束,先锋队在博物院学术厅召开“文物会说话·青春话传承”研讨会,邀请考古专家、博物院社教人员与队员共话“中原文脉传承”。专家视角:文物是“活着的历史”“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串起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主线。” 张宏彦研究员强调,贾湖骨笛见证“文明起源的音乐觉醒”,妇好鸮尊记录“王朝时代的女性力量”,莲鹤方壶彰显“变革时代的思想跃迁”,“这些文物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文明基因库’里的‘活因子’,你们年轻人要当好‘基因解码师’,把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青春声音:用创意连接古今
队员王文欣提议将贾湖骨笛的乐音制作成手机铃声,引发其他队员共鸣。农嘉杰表示,可提取妇好鸮尊的“鸮元素”,设计成钥匙扣、书签等国潮文创产品,使文物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李娜对此表示认可,称年轻人的创意是文化传承的“新引擎”。她介绍,博物院正尝试“文物+游戏”“文物+剧本杀”等形式,让历史更贴近大众,认为队员们的想法具有实际价值。
使命共识:做“文脉传译官”
“今天的实践,让我们从‘文化旁观者’变成‘传承参与者’。” 队长钱思宇总结,团队计划制作《中原文物“活”起来》系列短视频,用“1 分钟讲好 1 件文物故事”;在校内发起“文物守护人”计划,招募同学参与文化志愿讲解;还想联动其他高校实践队,打造“中原文脉传播联盟”。“我们要做‘文脉传译官’,把文物里的‘历史密码’翻译成年轻人听得懂、喜欢看的内容,让中原文化‘火’在当下!”
展望:让文脉流淌,续写青春担当
此次河南博物院社会实践中,中原文脉先锋队不仅获取了文物知识,更明确了传承使命。从贾湖骨笛体现的“音乐觉醒”、妇好鸮尊展现的“技术突破”,到莲鹤方壶反映的“思想跃迁”,队员们认识到中原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核心特质,理解了“何以中国”的中原答案。队员们表示,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青年身处盛世,应承担起文脉传承责任。未来将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己任,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创设计、校园宣讲等方式,传递中原文脉“火种”。此次文物实践活动将转化为青年传承文化的行动,推动中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使历史文脉在青年接力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