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常州工学院:“执犁耕文脉,踏野赋乡兴”农耕文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执犁耕文脉,踏野赋乡兴”暑期社会实践由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组织开展,团队以王晓雪为负责人,共9名人文学院学生组成,指导教师为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谢燕红院长。实践时间为2025年7月10日至7月30日,共计20天,地点在队员家乡所在的行政村。
    此次实践开展的背景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农耕技艺、民俗活动逐渐被取代,年轻一代对农耕文化认知模糊,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在乡村的凝聚力也日益弱化。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文化振兴”,但许多乡村存在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产业同质化等问题,亟需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同时,大学生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具备调研、创意等能力,且教育部鼓励青年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因此挖掘农耕文化与故事,既是传承文化根脉的需要,也是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响应政策号召的重要实践。
    活动的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家乡农耕技艺、民俗及故事,防止文化流失,同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乡土认同,锻炼综合能力。其意义在于传承中华农耕文化根基,唤醒乡土记忆,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家乡平台,深化情感联结,使其成为城乡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的桥梁。
    在实践前期,团队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合理分工明确成员责任,联系当地村委会获取农耕文化资源清单并沟通实践场地与支持事宜,结合家乡实际制定详细计划(含调研提纲、活动流程及安全预案),筹备调研工具、文字材料、安全防护用品等物资,以及组织成员学习农耕文化基础知识、访谈技巧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以提升实践专业性。
     实践期间,团队开展了多项活动。在农耕文化调研方面,走访老农与手工艺人,记录传统技艺流程,收集所在乡村民俗活动、节气习俗、民间故事等,还访谈3位资深农民,撰写“我的农耕岁月”口述故事集。农事劳动体验中,成员参与播种、除草、收割等季节性农活,学习使用传统农具,同时开展制作稻草人、编织竹筐、酿造米酒等传统手工艺体验。文化传播与创新环节,团队拍摄农耕文化短视频,撰写微信公众号推文、新媒体推文、新闻稿等,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家乡农耕故事。实践最后,团队组织线上会议分享实践心得与收获,并总结为实践报告。团队成员有明确分工,陈沈莉、沈林睿、孙常洛负责调研采访,姜雨轩、金灿、张飞燕负责实践活动,王晓雪、许智涵、严丞瑞负责宣传推广,王晓雪负责总结报告。
    此次实践预期将取得多方面成果,包括完成3000字左右的家乡农耕文化调研报告,记录6-10个传统农耕故事或技艺,拍摄100张以上农耕场景、农具照片并建立图文档案的文化记录成果;成员完成至少2项农活体验,开展2-3场手工活动的实践体验成果;制作3-5条时长1-2分钟的短视频并发布在中青网等平台,设计5-8张农耕文化主题海报并张贴在家乡社区的宣传推广成果;以及举办1场实践成果分享会,分享感触最深的农耕文化故事的交流留存成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期望能为家乡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乡土情怀,践行“青春赋能家乡,实践点亮担当”的主题。
实践总结推荐
  • 推普传薪火,青春铸红心
  • 2025年7月11日至17日,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色记忆寻访团”奔赴云南保山腾冲,开展主题为“普通话讲信仰,声声不息讲信仰”
  • 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