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笔 以环保为墨 共绘乡村振兴新卷
2025-08-01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陈雨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多次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能发挥引领作用,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释放乡村振兴的最大增量,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更深刻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科技创新置于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它作为重要驱动力,对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意义深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核心支撑。
为践行这一理念,让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会联合组建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笔耕科技 墨筑乡兴”小队,于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两次走进张家港市南丰镇民联村。我们希望通过行动唤起更多村民对科技创新力量的认同,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本次实践中,我们开展的手绘科技文化墙、为小朋友开设暑期课堂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入户宣传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正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这些活动不仅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更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扎根生长
科技绘墙:笔墨间勾勒乡村新貌
2025年7月14日,“笔耕科技 墨筑乡兴”小队成员携绘墙工具走进张家港市锦丰镇建设村,决意以画笔为媒,为村落墙壁注入科技创新的鲜活气息。抵达后,大家迅速分工:有人调试颜料饱和度,有人以炭笔轻描淡写勾勒草稿轮廓,待线条与色彩方案敲定,科技文化墙的绘制便正式拉开序幕。团队成员凝神聚力,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一日之内完成整面墙绘创作,独特的画面旋即吸引村民与孩童围拢观赏,不少人举起手机打卡留念,笑声与赞叹声交织成最生动的反馈。
墙绘筹备阶段,我们便锚定“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创作内核。成员们围坐讨论时,一致认为需让乡土文化IP与现代发展理念在画面中自然对话——比如右侧绘出祖辈用过的木犁,左侧对应智能播种机、无人收割机的作业场景,用农具的迭代诉说生产力的飞跃;上方勾勒青瓦土墙的老村落剪影,下方铺展光伏路灯、数字书屋的新貌,借场景对照展现乡村的时代蜕变。这些细节设计,既留存了村民熟悉的生活记忆,又铺开了科技赋能的未来图景。
我们深知,这面科技文化墙不应仅是视觉的点缀,更要成为传递理念的载体。因此在创作中,特意通过图案与文字的呼应强化叙事:稻田间无人机巡田的画面旁,标注“每亩作业效率提升80%”的字样;智慧大棚的彩绘下方,配上“物联网监测让产量稳增30%”的说明。这些具象表达,清晰展现出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速、农村产业能级跃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让“数字赋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为让墙绘更具感染力,我们打破传统绘画的沉闷感:选用明黄、湖蓝等明快色调勾勒科技元素,以渐变技法表现光伏板的光影,用夸张的线条突出智能设备的动感。这种创新风格让墙面自带“吸引力”,孩童们趴在墙边数着画中的科技大棚,老人则对着新老场景的对比若有所思。有村民坦言:“看着这些画,才真正明白科技不是远在天边的名词,而是能让地里多产粮、日子更红火的实在本事。”
这幅墙绘最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既守护了乡村的文化根脉,又点燃了村民对科技兴农的向往,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共识。当风吹过墙绘上的稻浪与齿轮,仿佛能听见传统与现代共振的声响,这正是我们以画笔书写的振兴篇章。
热烈探讨 激发童心探索
7月15日清晨八点,“笔耕科技 墨筑乡兴”小队成员再次来到张家港市南丰镇民联村。此行的意义温暖而坚定:向孩子们科普垃圾分类的知识,讲述它与乡村振兴的紧密关联,同时介绍我们绘制的科技文化墙,盼以生动的启蒙点亮童心,让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扎根,为乡村的生态未来积蓄持久活力。
为了让垃圾分类的知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课前我们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教学创意研讨会”——如何把“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分类标准讲得像故事一样有趣?怎样让枯燥的分类规则变成他们愿意主动遵守的“小约定”?讨论中,大家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反复打磨教学方法:有人提议用动画角色给垃圾桶“代言”,有人想到把分类步骤编成拍手歌,这个过程不仅让我的表达更贴近孩童的认知方式,更深刻体会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智慧。
我们深知,孩童的心灵如同一片待播的沃土,每一次环保启蒙都可能孕育出未来的绿色行动。因此,我们决意以“兴趣”为种子:先细心捕捉孩子们的关注点——是喜欢的卡通形象?还是身边熟悉的零食包装?再据此设计互动环节:比如把“废纸变手工”做成创意课堂,将“垃圾分类投放”化作“垃圾回家”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角色扮演中理解分类的意义。
我们还特意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抛出“如果家里的垃圾会说话,它会告诉你什么?”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围坐讨论、大胆表达;分组进行“垃圾分类接力赛”时,引导他们互相提醒、配合完成任务。这些设计,既让垃圾分类知识在互动中自然渗透,也悄悄培育着他们的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我们希望此刻播下的每一颗环保种子,终有一天会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长出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
童心启蒙:课堂上播撒环保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在祖国下一代心中播撒下垃圾分类的绿色种子,团队成员决定为当地小朋友们开展一场生动的垃圾分类科普课堂。来到孩子们身边,实践小队队员依次走上讲台,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体系清晰拆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帮助小朋友们建立基础认知。我们结合村里环境的前后变化案例,比如“过去垃圾乱堆的角落如何变成如今的小花坛”,让孩子们在具体场景中学习环保思维,培养从身边小事践行分类的能力,真切感受垃圾分类对家园的意义与价值。在讲解垃圾桶分类时,我们特意引入小朋友们熟悉的动画场景,比如把蓝色可回收物桶比作“变形金刚的能量站”,绿色厨余垃圾桶说成“植物的营养厨房”,借他们喜爱的元素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垃圾分类的知识在趣味中深植于心。
从环保理念到具体的分类方法,实践小队的通俗讲解很快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演讲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提问:“用过的作业本属于哪类垃圾?”“果皮能变成什么呀?”面对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队员们耐心解答并及时肯定他们的思考,告诉他们:“垃圾分类就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每一次正确投放都是在为家乡变美出力。你们的每一个小行动,都藏着让环境更好的大能量。”
同时,实践小队特别注重引导孩子们将认知转化为想象——鼓励他们畅想“如果家乡的垃圾都被好好分类,会变成什么样?”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河水会更清,能看见小鱼”,有的说“路边会开满花,蝴蝶会飞来”。随后,我们分发画纸和画笔,让他们画出“垃圾分类后的美丽家乡”。有的小朋友画里,垃圾桶旁站着“环保小卫士”机器人,正指挥垃圾“回家”;有的画中,厨余垃圾变成了肥料,滋养着田里的庄稼;还有的画上,村民们一起给垃圾分类,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幅幅充满童真的画作,满是孩子们对绿色家园的向往,课堂氛围愈发热烈,环保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站在讲台上,望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高举的小手,我深切感受到:这场小小的科普或许会成为他们环保行动的起点。作为启蒙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涌上心头——我们播下的不仅是分类知识,更是守护家园的意识。
正如清泉滋养土地,垃圾分类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源头活水。向孩子们传递这一理念,就是在他们心中种下守护绿水青山的希望。本次课堂不仅让小朋友们明白,做好垃圾分类能让家乡更整洁、空气更清新,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乡未来的守护者,从而萌生出为乡村生态振兴贡献力量的自觉。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份纯真的环保热情,让绿色理念在每个孩子心中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汇聚成推动乡村美丽蝶变的强大力量。
走访乡村 宣扬乡村振兴
为深入传递“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想,让每一位村民切实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度,唤醒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乡土情怀,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与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会联合组建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笔耕科技 墨筑乡兴”小队决定走进乡村,与村民们展开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将政策的种子播撒在乡土间,让振兴的理念扎根于心田。
我们首先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用拉家常般的通俗语言解读乡村振兴政策。从农业生产的补贴细则,到村里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升级规划;从乡村旅游如何盘活闲置资源,到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出山进城”的成功路径……结合周边村落的真实案例,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村民能看懂的“实惠清单”。交谈中,村民们细数着近年来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硬化大道,老旧电网换成了智能线路,自家种的瓜果通过手机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腰包鼓了,村里的节日庙会、手工作品展也办得越来越热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乡村振兴”从字面上的概念,变成了大家心中对未来的真切期待。
政策的宣讲从不是一次性的传递,而是需要持续的陪伴与指引。为此,我们建立了定期回访机制:既跟踪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也倾听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难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宣传的侧重点与帮扶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村民从“倾听者”变成“参与者”——告诉他们,家门口的小菜园可以尝试生态种植,闲置的农房能改造成民宿,每个人的小努力,都是乡村振兴的大动力。
乡村振兴这幅画卷,既需要政府的规划蓝图,更需要每一位村民拿起画笔共同描绘。作为政策的传播者与实践的同行者,我们将继续行走在乡村的田埂上,用脚步丈量需求,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活力,让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幸福。
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心与心的贴近。我们欣慰地看到,随着政策的阳光不断照耀,乡村正悄悄发生着蜕变:老手艺有了新市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脚步越来越坚定。我们坚信,只要干群同心、携手前行,乡村的明天定会如春日原野般,处处生机盎然、充满希望。让我们都成为这场振兴实践的参与者——无论是返乡耕耘、建言献策,还是为家乡发展摇旗呐喊,点滴之力汇聚起来,终将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展,愈发绚烂。
总之,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而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则为这份振兴筑牢生态根基,二者相融共生,共同推动着乡村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生产工具的迭代升级、生活环境的洁净焕新,更是村民思维方式从“粗放发展”到“绿色可持续”的全面转变。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既见证了科技赋能下农业现代化的蓬勃活力——智能农机让耕耘更高效,数字技术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目睹了垃圾分类带来的乡村蝶变——乱堆的垃圾不见了,分类投放成了新风尚,村容村貌愈发整洁宜人。这些鲜活的变化,既彰显着乡村蕴含的无限潜力,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与环保双轮驱动下的美好可能。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未来,我们必将携手同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让科技创新持续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垃圾分类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以“科技+环保”的双轮驱动,续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绿意盎然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