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两日两镇探农情,青春聚力助振兴 ——南农GEF小分队六合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七月的六合大地,稻浪翻滚间藏着生态密码,农舍炊烟里裹着转型故事。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GEF六合小分队先后走进马鞍街道泥桥村、龙袍街道,用科研采样丈量生态变化,用田间访谈触摸农业脉动,在两天实践中解码乡村振兴的绿色路径。
  第一站:泥桥村——田垄间读生态,农舍里听转型
  盛夏的泥桥村稻田,热浪与稻香交织。团队成员在烈日下学习着如何利用温室气体测量箱:连接采样管、设定参数、启动仪器,再将测量箱轻稳放入稻丛。以0、10、20、30分钟为时间间隔,收集一定时间内箱体中累积的温室气体。在实验室进行含量检测后,结合气体浓度变化与时间、体积等参数,计算单位面积的气体排放速率,从而直观反映田间甲烷(稻田主要排放气体)、二氧化碳等的释放情况。这些跳动的数字,正是农业生态系统“呼吸”的节律。当仪器在翠绿稻浪中安营扎寨,成员们不仅掌握了科研方法,更读懂了“每片稻田都是生态哨兵”的深意。    
  午后的农舍大食堂里,竹椅围坐成临时访谈室。团队带着问卷与农户们拉起家常,问题从“春播用了多少种子”到“政府对三农的补贴”,渐渐勾勒出农业转型的鲜活图景:老一辈农户仍守着“晨兴理荒秽”的传统,新生代经营者已尝试有机种植;有人算起“化肥减量后费用省了多少”,也有人琢磨“合作社怎么抱团卖粮”。账本上的收支、田埂上的改良,都藏着庄稼人与土地的世代羁绊。
  “怎么让丰收和环保两不误?”带着这个问题,团队来到南京骏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解答层层递进:从精准施肥的算法模型,到农药安全的阈值标准,再到“政策补贴如何撬动绿色种植”,原来现代农业的丰收,是科学与政策共同织就的防护网。成员们恍然大悟:每一粒稻谷的背后,都有“产出”与“生态”的平衡智慧。
  第二站:龙袍街道——访农户知需求,探企业学技术
  次日清晨,小分队走进龙袍街道赵坝社区。受访农户里,有种了一辈子稻麦的老把式,也有搞循环农业的新农人。“这两年村里路修好了,有机肥也能送货上门”“智能监测仪好是好,就是怕操作不来”——村民们的话里,有转型的喜悦,也有现实的难题。团队认真记下“防治技术门槛高”“设备投入成本大”等需求,这些都将成为后续制定帮扶方案的依据。
  采访新桥社区的农药公司,技术负责人揭开了“少用药也能保收成”的秘诀:针对作物不同生长期病虫害,制定差异化防治方案;严格执行“一喷三防”标准;用无人机替代人工施药,既精准又省药。更令人振奋的是近三年数据:用药量逐年递减,防治效果却稳中有升。这让成员们看到,科技正是绿色农业的“加速器”。
  两天调研下来,团队收获的远不止数据。在泥桥村的采样数据里,看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在龙袍农户的账本里,读到转型的决心;在企业的技术方案里,摸到现代农业的脉搏。从“化肥农药减量”到“有机肥替代”,从“散户种植”到“合作社抱团”,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事实:传统农业正在向生态友好型转型,而农户的勤劳与政策的扶持,正是转型的底气。
  实践后记:以青春之力,护大地生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两天实践里,成员们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终于理解老师的嘱托——资环人的使命,就是“在生产里找生态,在生态里促生产”。如今,采样数据已录入表格,农户问卷正在整理,而那份“守护大地生机”的责任,已悄悄住进每个成员心里。正如稻浪总要向着阳光生长,这群青年也将带着实践所得,在绿色农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陈盈茜 刘仰喆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GEF六合小分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