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青春之力,赴乡村之约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以青春之力,赴乡村之约
    又一个夏天,无数大学生背起行囊,循着泥土的芬芳奔赴乡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家带着知识、热情与好奇走进基层,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完成了一场“从校园到社会”的成长修行。这段经历不仅让乡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更让我们在实践中读懂了“知行合一”的意义。
科技赋能:让知识扎根田野
    不少实践团队带着专业所长走进农田果园,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有人操作无人机完成农田测绘,帮农户精准掌握土壤墒情;有人用数据分析整理种植台账,为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方案;还有人结合专业设计简易灌溉装置,解决山区小块耕地的浇水难题。
    当看到农户握着我们递出的“种植建议表”反复确认,当听到“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的感叹,我们突然明白:课本里的公式、实验室的理论,只有走到需要它的地方,才能真正长出力量。科技下乡不只是“送技术”,更是帮乡村接上“智慧的线”,让传统农业有了新可能。
 
文化搭桥:让烟火气里藏诗意
    文化类实践团队则成了乡村的“活力催化剂”。有人组织村民编排乡土晚会,让田间劳作的号子、奶奶辈的剪纸都站上舞台;有人整理村落老故事,把村口老槐树的传说、百年老屋的记忆写成小册子;还有人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日常,让晒谷场的金黄、手作豆腐的醇香被更多人看见。
    记得有位大爷在文艺汇演后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觉得咱村的日子这么有滋味。”原来文化下乡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帮乡村重新发现自己的美——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传统、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本就是最动人的文化符号。我们做的,只是轻轻擦亮它们。
 
服务暖心:让陪伴成为最好的礼物
    医疗健康、教育帮扶类的实践团队,则用“陪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有人在村头摆起义诊台,给老人量血压、讲养生,顺便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有人给村里孩子开暑期课堂,教英语也聊梦想,临走时收到一沓画满星星的明信片;还有人帮村委会整理档案、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从“连WiFi都要问三遍”到“能视频给城里孩子看玉米地”。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藏着最实在的需求。有位奶奶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来不光是办事,是让咱觉得有人惦记。”原来“下乡”不只是完成任务,更是用真诚换真心——当我们蹲下来听他们说话,当我们把“专业服务”变成“日常陪伴”,每一份付出都会变成温暖的回响。
 
实践感悟:在土地上读懂成长
     这个夏天的“三下乡”,让我们跳出了课本里的“乡村”,看见真实的田野与烟火。我们发现,乡村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帮助”,而是“接地气的联结”;我们也懂得,大学生的价值不止于成绩单,更在于把所学变成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些在田间晒黑的皮肤、被汗水浸湿的队服、村民塞到手里的煮玉米,都成了最珍贵的“实践证书”。它让我们明白: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困在象牙塔里空想,而是走到需要的地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回应期待。
    这个夏天结束了,但与乡村的联结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带着这份感悟再出发——因为我们知道,当知识接上地气,当青春扎下根去,就一定能在乡村的沃土上,种出更多希望。
作者:罗雅妮 来源:社会实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青志安茗小队暑期实践总结
  • 长安晨钟动,红履叩延门
  • 长安晨钟动,红履叩延门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延河星火耀史,窑洞
  • 07-1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