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第二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三坊七巷的灵魂深处——宗祠与故居。这些矗立在坊巷间的深宅大院,不仅是显赫家族的物质遗存,更是宗法制度、家风家训、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我们试图通过这些“活着”的祠堂与故居,触摸福州乃至中国近代史的脉搏。
宫巷沈葆桢故居成为我们深度探访的第一站。作为晚清重臣、船政之父沈葆桢的宅邸,其建筑规制宏大严谨。我们重点考察了沈氏宗祠部分。肃穆的厅堂内,高悬的匾额、庄重的楹联、按昭穆排列的神主牌位,无不营造着浓厚的祭祀氛围。故居内详实的图文展览,特别是沈葆桢创办福建船政、保卫开发台湾的丰功伟绩,以及其“廉正勤明”的家训展示,深深震撼了队员们。一位队员在笔记中写道:“‘一饭不敢忘君恩,七尺何敢不报国’的楹联,穿越时空,至今读来仍觉浩然正气充塞胸臆。沈公的家国情怀,正是三坊七巷‘开风气之先’精神的最佳注脚。”
随后,我们来到林觉民·冰心故居。这座看似普通的民居,却因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而熠熠生辉。在《与妻书》展厅,队员们屏息凝神,诵读着这篇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的泣血之作。“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字字锥心,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与为国赴死的决绝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冰心展区,其温馨的童年回忆文字(《我的故乡》等)则勾勒出三坊七巷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故居管理员林阿姨,一位在附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居民,向我们动情地讲述了林家后人与故居保护的往事:“这房子,是林家的根,也是我们福州人精神的根。保护它,就是不让英雄的血白流,不让文脉断了线。”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故居作为精神图腾的非凡意义。
下午,实践队探访了位于文儒坊的陈氏宗祠(陈承裘家族)。与沈葆桢故居的官方气度不同,陈氏宗祠更显内敛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我们详细记录了祠堂内保存完好的族谱、家规、功名匾额(如“六子科甲”匾)。陈氏家族“诗礼传家,孝悌为本”的严谨家风,以及其子弟在科举、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杰出成就,生动诠释了传统家族教育对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的基石作用。队员们围绕“家风家训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展开了热烈讨论,认识到这些镌刻在祠堂墙壁和族人心中的道德准则,是超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核心发现与思考:
双重身份,精神殿堂: 宗祠故居既是家族祭祀、凝聚血缘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如沈之忠勤、林之壮烈、陈之重教)的至高殿堂,是文脉传承的“精神内核”。
家风家训,历久弥新: 匾额、楹联、族规中蕴含的孝悌忠信、廉洁勤勉、诗书传家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参照。
名人效应,活化叙事: 如林觉民故居通过《与妻书》这一情感纽带,冰心故居通过童年记忆的温情视角,成功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极大增强了文脉传播的感染力与可接受性。
社区情感,守护根基: 原住民(如林阿姨)对故居的深厚情感和自发守护意识,是文脉得以活态传承不可或缺的“土壤”和内生动力。
走出林觉民故居,夕阳为古老的马鞍墙镀上一层金色。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三坊七巷的文脉,不仅书写在典籍里,镌刻在建筑上,更流淌在那些曾在此生活过的仁人志士的血液中,沉淀在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里。守护这些祠堂与故居,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与魂。这份沉甸甸的家族记忆与家国情怀,是文脉传承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