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加速与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随迁老人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社区参与困境引发社会关注。本调研基于413份有效问卷和476次深度访谈的社会调研揭示了这一群体在城乡适应、政策支持、心理融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提出破解路径,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城乡差异显著:城市随迁老人适应力更强
调研发现,城市随迁老人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普遍优于农村随迁老人。数据显示,60%的城市老人在迁入3个月内适应新生活,而农村老人仅30%;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率(城市45% vs 农村20%)、居住环境满意度(城市70% vs 农村50%)及心理健康状态(城市75% vs 农村55%)等维度均存在明显差距。研究人员指出,城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差异及社区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
养老选择:乡土情结与代际责任交织
65%的随迁老人因“恋乡情结”或“为子女减负”选择返乡养老,仅30%因随迁地生活质量高、便于子女照料而留居,5%接受机构养老。这一选择背后,既反映传统文化中家庭纽带的重要性,也暴露随迁老人对异地养老保障缺乏信心。
社区政策执行短板:老年优待落实不足
研究同时揭露社区政策执行中的现实痛点:仅40%的社区完全落实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30%的随迁老人从未享受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福利。此外,医保异地结算不畅、社区关怀活动形式化等问题加剧了随迁老人的边缘化体验。
破解路径:从“精准服务”到“社会共建”
针对上述困境,研究团队提出多维策略:
1. 优化社区服务:建立随迁老人档案,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方言交流小组、节日关怀),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文化活动;
2. 强化政策落地:推动医保跨区通兑、社区老年优待全覆盖,设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
3. 构建支持网络:鼓励家庭协作与代际互助,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帮助老人重建社交圈;
4. 破除结构性排斥:倡导社会消除对随迁老人的偏见,通过媒体宣传增强公众认知与包容。
理论实践双重价值:助力积极老龄化
该研究不仅从“流动视角”拓展了积极老龄化理论内涵,还创新提出“结构性排斥”分析框架,为跨群体融合研究提供新思路。
专家呼吁:随迁老人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需政府、社区、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将“包容性老龄化”纳入社会治理核心议程,让老年群体真正成为城市的“共建共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