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融入”:安徽中医药大学团队探索随迁老人幸福密码》
让随迁老人找到“新家园”
在合肥某社区活动中心,65岁的李阿姨正用新学的手机支付功能为孙子购买文具。半年前,她从农村迁居至此,一度因“不会扫码”不敢独自出门。如今,她已成为社区“数字助老班”的活跃学员。这一变化得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科创”团队的实践探索。
兴趣小组+心理辅导:破解社交孤岛
研究显示,超80%的随迁老人因社交平台缺失陷入孤独。团队提出“兴趣驱动”策略:在试点社区成立书法、广场舞等小组,并邀请本地老人担任“文化导师”。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为老人提供情绪疏导。数据显示,参与兴趣小组的老人社交互动时间从每周5小时增至12小时,心理状态改善率达70%。
数字赋能+政策协同:打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老人“数字鸿沟”,团队设计“三步走”培训课程,从基础操作到线上就医逐步推进。此外,报告呼吁完善社区老年优待政策。目前,合肥已试点“老年友好型社区”认证,要求社区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方言服务全覆盖。团队成员方瑜表示:“未来将推动建立‘迁移-适应-参与’全周期服务体系,让老人从‘被动随迁’转向‘主动融入’。”
社会响应:多方联动共建包容社区
项目成果已获多个社区响应。某街道办主任表示,将按研究建议增设“老年议事厅”,邀请随迁老人参与社区决策。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医路凯歌”也发起“一老一小”结对计划,通过青少年陪伴缓解老人孤独感。正如报告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唯有社会合力,才能让随迁老人真正‘扎根’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