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阜阳市3月19日电 (通讯员 荣佩琪)春分前日,垂柳的嫩芽在金色光晕中舒展腰肢。靳寨中学的操场上,十六件火红的志愿者服如初绽的桃花,学生们正将标本夹、速写本与画笔仔细装进背包——这些即将捕获春日密语的容器,在阳光里碰撞出细碎的金属声响。
当校旗在风中抖开第一道波浪,这支年轻的环保队伍便沿着春光的经纬线,向莲浦湖湿地逶迤而行。途中偶遇散落的垃圾,少年们默契地弯成十六枚新月,指尖划过草叶时惊起露珠的碎银,连废弃的塑料袋都被编织成环保意识的经纬。我望着那些起伏的脊背,恍然惊觉教育早已在晨读的纸页外,生长出鲜活的根系。
转过油菜花沸腾的弯道,湿地公园正以碧波为弦奏响迎宾曲。李主任分发的水鸟徽章别在志愿者服上,像是为每个少年盖下自然的邮戳。穿过藤萝编织的拱门时,风忽然裹着潮湿的苔藓气息撞入怀中,讲解员的声音便在这水汽氤氲中漾开:"湿地是大地之肺,每片芦苇都是过滤时光的筛网......"
在红蓼丛生的观景台,少年们的画笔与风较量着捕捉春色。张老师举起风力仪,数字在液晶屏跃动如跳跳鱼,有女生将柳枝抛向空中,看它画出风的形状。当环保知识问答的欢笑声惊飞白鹭,我看见那些曾蜷缩在课本里的概念,此刻正舒展成翅膀掠过湖面。
归途染上暮色时,标本袋里的植物们仍保持着舒展的姿态。有人用素描本接住飘落的樱花,有人将新识的乌桕叶夹进书页,所有的收藏都成为春天与少年互赠的明信片。
晚自习的灯光亮起时,我轻触那些被露水浸润的标本袋。金盏菊的脉络里蜿蜒着此起彼伏的惊叹,蒲公英的冠毛上栖息着跨越代际的私语。原来当志愿者的掌心托起少年仰望星空的目光,当老师的解说词融入学生描绘自然的笔触,环保便不再是单方面的馈赠——就像此刻窗外,月光正与教室的灯火彼此渗透,漫山遍野的春光有了双向奔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