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视角记录渭水源头千年文脉
以青春视角记录渭河源头千年文脉——2025年渭源县"返家乡"社会实践纪实
一、渭水汤汤:在千年文脉中寻找文化坐标
当飞机穿越陇中高原的云层,透过舷窗俯瞰这片被渭河水系滋养的黄土塬峁,我的手指不自觉地翻看着手机中的家乡印记。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用镜头丈量渭河源头的文化纵深,在定西市渭源县这片承载着八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探寻非遗传承的现代密码。
渭源县位于北纬35°的文明脐带上,这个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首阳山,不仅是伯夷叔齐采薇隐居之地,其山腰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将这里的文明史推至5000年前。而横跨渭河的明代灞陵桥,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叠梁拱桥,其"木龙卧波"的营造技艺至今仍是古建专家研究的活标本。
二、社火狂欢:解码非遗传承的基因图谱
2025年元宵节的清晨,当薄雾还萦绕在渭河两岸的台地间,社火传承人张建国已带着徒弟们在村委会大院操练。68岁的张老伯手持铜钹,脚踏八卦步,领着三十人的鼓乐队排练《秦王点兵》。这曲牌传了十三代人,每个鼓点都要打在北斗七星的方位上。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鼓面游走,仿佛在触摸着时光的年轮。
今年元宵的"金蛇鼓舞闹元宵"活动,堪称渭源非遗的立体百科全书。在"鼓舞盛世"方阵中,我看到36面直径1.8米的牛皮大鼓呈九宫排列,108名鼓手以"天罡地煞"阵型变换,鼓槌翻飞间,鼓面腾起的尘埃在晨光中勾勒出流动的图腾。这种源自羌戎部落的战阵鼓舞,历经唐宋军傩仪式的演变,最终在渭源民间落地生根。
三、创新表达: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的交响
在"奔向未来"主题花车巡游中,清源镇非遗工坊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将传统剪纸艺术与3D投影技术结合,在长达12米的花车上演绎《大禹导渭》的神话,观众席爆发的惊叹声让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破茧成蝶的蜕变。
四、渭水长流:关于文化传承的实践思考
此次社会实践带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在渭源,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记忆。从田间地头的自发传承到政府主导的系统保护,从师徒相授的口传心授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这里正在探索一条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特色路径。
当我站在渭河源头,看着汩汩清泉汇聚成河,突然顿悟:文化传承正如这渭水奔流,既需要守护源头活水的纯净,也要顺应时代地势开拓新的河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井人",更要成为创新表达的"开渠者",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作者:贾新龙 来源:个人撰写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