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脚步丈量齐鲁大地,百人调研队探寻民俗体育“非遗基因”

发布时间:2025-03-0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寒假期间,由山东财经大学百余人组成的12支民俗体育调研分队于1月10日至1月24日,历时15天分赴济南、青岛、日照、淄博、济宁、泰安、临沂、东营、菏泽、烟台、滨州、德州十二地市,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度调研。这支年轻队伍以脚步丈量齐鲁沃土,以“挖掘非遗体育基因、探索文化传承新径”为目标,走进古村武馆、渔港市集、非遗工坊,用青春视角记录传统体育的千年脉络,以创新思维激活古老技艺的当代价值。
调研版图:十二地市共绘齐鲁图谱
         此次调研聚焦各地具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爱好者。1月10至14日在济南,分队队员们走进各类民俗体育机构,聆听传承人讲述百年武德精神:洪氏太极拳传承人洪老先生讲解洪氏太极精髓“三不一无”精神,揭示流派百年演变;大明湖冬泳队以“破冰入水”诠释传统养生哲学;西关高跷队创始人创新个性化教学,传承高跷技艺,口技省级非遗传承人苗龍老先生身兼重担,坚持精益求精、创随时代。
         1月17至18日青岛分队探访螳螂拳第七代传承人高松章老师的徒弟郑老师,记录南北拳法融合的独特技艺;1月17日淄博队员们与空竹非遗传承人探讨空竹的传承与保护;1月19至20日泰安分队拜访东岳太极拳第一传承人,探寻东岳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挑战,共寻创新发展之路。  
         从城市街巷到乡野村落,队员们既以学者之姿追问历史,又以晚辈之心倾听故事:
         1月11日菏泽,大洪拳与状元大重刀非遗传承人将大洪拳与状元大重刀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让传统武术重绽光彩;宋江武校担忧传统武术门派传承断层与失传现状,以各派掌门人为导师成立传统武术队;曦阳掌非遗传承人坦言“传承难”的无奈,创新突围尝试短视频传播渠道;16日队员们与孔楼杂技团团长探讨菏泽杂技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1月18至21日临沂,两仪拳第七代传承人张德重以赤子之心守护百年武脉,其严谨遵循"传内不传外"祖训的坚守,为浮躁时代留存了原汁原味的武术基因;金刚力功第二十代传承人陈宝忠创新结合千年硬气功与现代养生需求,将传统武术化作滋养现代人精神体魄的文化甘泉。
         调研中,团队以“倾听者”聆听时光深处的坚守,捕捉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1月15至16日东营分队队员们分别来到龙威武馆与垦利第三实验中学,探讨武术传承困境与将民俗体育纳入学校课程的重大意义;1月16至21日烟台,太虚宫景区螳螂拳武馆用科技赋能突破传承壁垒,让古老螳螂拳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1月14日滨州程派高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周瑜将八卦掌理论转化为教育基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令人惊喜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悄然发生:1月21日,日照陈氏太极拳传承人王龙创造性地将太极智慧注入工业生产,开辟非遗活态传承新场景;舞龙舞狮非遗传承人孙欣龙以青年视角重构非遗表达,让舞龙醒狮成为新时代的潮流符号。  
         1月17至19日济宁分队探访了查拳传承人刘士新老师与邹城阴阳板第六代传承人王长军:刘士新老师将武术课堂搬至市井街巷,让查拳贴近百姓生活,他坚信“习武先修德”,教学中始终强调“文武并重”,既锤炼学生体魄,更以武德塑造坚韧品格;王长军老先生创新改良传统服装,推动后八村基地传承,助力非遗推广。
          这些直面传承困境的对话,被原汁原味收录于近六万字的访谈笔录中。全队累计走访40余处场馆与传承基地,访谈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与民俗体育爱好者50余人,拍摄照片近百张,用镜头与文字定格传统技艺的鲜活样态。无数民俗体育爱好者以多年坚守证明,传统武术不仅是身体技艺,更是修心育人的文化载体。
步履未止:让非遗活在当下
         调研虽已落幕,但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的步履未停。正如队员在调研日志中所写:“民俗体育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明白,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这次调研让许多年轻一代看见传统的重量,也让坚守者感受到被关注的力量。民俗体育的传承,或许正需要这样的双向奔赴。
通讯员闫永蝶
 
作者:闫永蝶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