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纪念馆,作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其展览主题“劳工神圣”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贡献与不朽精神。展览通过“世纪大变局”这一开篇,将观众带入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中,展现了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剧烈动荡和中国劳工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紧接着,“最佳招募地”部分详细介绍了为何中国成为了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招募劳工的理想之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的丰富,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坚韧的品质。“万里赴戎机”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程再现,它生动描绘了华工们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最终抵达欧洲战场,为协约国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壮丽史诗。这些华工们,在异国他乡,用汗水和生命书写了人类共同抗争、追求和平的壮丽篇章。而“遣留何处去”部分,则关注了战争结束后,这些华工们的归宿问题,他们有的选择留在当地,有的则返回祖国,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成为了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大潮起东方”作为展览的收尾,展示了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崛起,以及一战华工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意义,强调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实践。
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通过珍贵的文物和古籍,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以及各民族之间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也注重国际化传播。纪念馆拥有丰富的韩语翻译资源,团队不仅积极收集相关语料素材,还不断补充调研语种范围,努力挖掘威海城市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未来,这些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调研与语料库构建工作。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贡献青年力量,同时也不断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