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的时代浪潮中,无数教育工作者如璀璨星辰,闪耀在教育的浩瀚天空,用他们的智慧与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袁卫华老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在古代汉语教学领域深耕十余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月20日,“笃行师道·求是传薪”实践团有幸采访了袁卫华老师,聆听她的育人故事,感悟一名教育者的使命与情怀。
以“戏”载道:让古文活起来“学生一翻开《古代汉语》课本,常被繁体字劝退。”谈及教学难点,袁卫华老师笑着回忆。为破解这一困局,她创新推出“文选戏剧演绎”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研读经典篇章,自编剧本、设计妆造、登台演绎,彰显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2022级学生首次尝试时,课后纷纷围住她感慨:“原以为古文晦涩难懂,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剧中人!”通过角色代入,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字词内涵,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学生在课程反馈中写道:“演绎《左传》时,我仿佛触摸到了千年前的风骨,突然明白了何为文化自信。”
以生为本:教育的核心是唤醒 从教十余载,袁卫华老师始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她把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的精髓深刻且灵活地渗透进日常的每一节课堂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格外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领悟与实际应用技能的提升。秉持这一教学理念,她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旅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成功转化为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袁卫华老师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她深知,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在学海跋涉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在她看来,教师应如导游般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山川湖海,但真正的广度与深度,仍需学生自己去跋涉和发现。为此,她鼓励学生通过检索汉字的早期字形、结合文献用例,去探寻汉字的源流与演变。她相信,当学生能够从探索字形结构,并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汉字的本义时,他们才能真正掌握汉字的精髓,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这种探索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旅程中获得切实的成长与进步。
师者匠心:在传承与突破中前行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袁卫华老师始终保持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清醒,展现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与时俱进的躬耕态度。她深知,信息化时代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唯有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创新,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十余年来,袁卫华老师始终与学生并肩同行,坚持与学生一起关注十余种语言学核心期刊,带领他们紧跟学术前沿,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不仅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她常鼓励学生,要像探险家一样,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慧眼识珠,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学术探索的征途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传统教学的沃土上,袁卫华老师勇于尝试新兴的教育教学技术,如同一位创新的园艺师,巧妙地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学习体验。她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线下课堂进行深度讨论与实践,以游戏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与能力的培养。在她的努力下,传统与现代、传承与突破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袁卫华老师的教育实践,展现了一位师者的匠心与担当。
寄语青年:做有温度的教育者 对于即将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袁卫华老师提出四点箴言:“扎根专业、终身学习、教研相长、身心平衡。”她以自身经历为例——初登讲台时,她带着笔记本经常去“蹭”资深教师的课堂,两年听课逾百节;为打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她将《古代汉语》细化为多个知识点,多次向资深教师请教,最终斩获省级一等奖。她深知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教育者拥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双向奔赴,当你真诚备好每一课,社恐也会化作春风。”谈及师德,她神色郑重:“‘道’字从辵,与行走有关,教育者的一生,便是用德行丈量脚下的路。”
采访尾声,袁卫华老师望向窗外葱郁的校园,轻声说道:“教师的高度,决定了下一代的视野。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明星火的守护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正是无数如袁卫华般的师者,以笃行诠释初心,用热爱照亮未来,让教育的薪火永续相传。
(图为团队成员与袁卫华老师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