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闽江学院:追寻领袖足迹,品味朱子遗韵

发布时间:2025-02-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闽江学院:追寻领袖足迹,品味朱子遗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1月23日,闽江学院的朱子遗风探寻实践队前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古镇,深入体验朱子非遗文化。五夫,朱子故里,五夫荟萃,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实践队队员们首站探访了紫阳楼。据随行的学者介绍,紫阳楼不仅是朱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更是他创立朱子理学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朱熹通过深入研究儒家经典,结合自身的学术思考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学思想体系。

  实践队队员们在学者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了朱熹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他对后世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她们仔细聆听了学者对朱子理学核心思想的解读,包括“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等哲学范畴的深入探讨,对朱熹的学术贡献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倾听学者的讲解     吴晓颜供图

       紧接实践队来到镇上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姜生明作为鱼龙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数十年的光阴。他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今年即将用于表演的鱼龙。姜生明将精心挑选并处理好的竹子搭建起了整个鱼龙的框架,紧接着将柔软的布料包裹在鱼身框架之上,用颜料给鱼龙画上鳞片。他坚信,手工绘画能够赋予鱼龙独特的灵动与生命力,这是电脑和机器绘制所无法比拟的,实践队队员杜鸿虹当场就由衷感叹“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所在啊!”。

  姜生明向实践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提到,当初学习制作鱼龙完全是依靠自学,慢慢看慢慢想,“任何行业,只有有兴趣,就能坚持下去。”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但时至今日,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兴趣,更升华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感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也让他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今后的非遗传承人,他嘱托道:“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科学跟着西方走,文化要跟着自己走,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同时姜生明也对实践队员提出了深切期望,“书不一定要读的很多,学一个字,你要深刻理解,去‘化’,既要有‘文’,又要有‘化’,这样才叫‘文化’,才能不断延续下去。”队员陈瑜在采访后说到:“姜生明老师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将铭记于心,努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位有‘文化’的人。”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姜生明先生    吴晓颜供图

       领略了兴贤古街六坊交错、古韵悠长的景致之后,实践队来到了五夫镇的实践馆。馆内还有几位小孩,当提及朱熹的《观书有感》,现场的每一位孩子都能背出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和历经世代而不衰的传承状态,令在场的实践队员赞叹不已。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亲身体验了拓片。队员汪明聪手持拓包,小心翼翼地勾勒着朱子的身形。事后她感慨道:“当我用拓包轻轻按压,墨色渐渐渗透进宣纸,就好像能感受到朱熹先生正在向我招手,引领我走进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拓片表面,墨色深浅不一,深浅交织的墨迹,增添了几分古朴与自然的韵味,宣纸和墨汁将朱子的身形和纹理清晰再现。  

 图为实践队员亲身体验拓片工艺    张长芸供图

 “武夷为名山,朱熹是先贤。人地两相配,唯有此间全”。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要努力以时代精神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让它不仅“热”起来,而且“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朱子遗风探寻实践队队长颜惠婷和队员林秋欣均表示,将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了解朱子文化,带动更多人关注并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在未来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时代能够绽放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光芒,谱写更为壮丽的诗篇!

  图为实践队员出发前合影 颜惠婷供图

作者:张长芸 颜惠婷 汪明聪 林秋欣 杜虹鸿 吴晓颜 陈瑜 来源:闽江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闽江学院:追寻领袖足迹,品味朱子遗韵
  • 科技赋能养老 调研解锁需求
  • 传承红色基因 共铸民族情怀——桂风红韵队赴中共广西省一大旧址与贵港博物馆开展寒假社会实践
  • 脑宇宙调研团赴山东省滨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开展调研
  • 元宵社区行,青春暖人心
  •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元宵节活动期间,我积极投身于社区实践。协助社区工作者组织了挂灯笼、包汤圆、猜灯谜、舞龙、拉兔子灯游行的活动。
  • 02-1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