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归海,华夏同根;民族齐聚,华夏同辉。为更好地开发博物馆内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泰州学院人文学院“研族索迹,博萃共荣”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16日至7月18日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博物馆、泰兴市博物馆、兴化市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走进泰州市各地博物馆,深化团队成员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姜堰博物馆:堰上石榴花正艳,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姜堰区博物馆的展厅内,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春秋时期姜堰所在区域族属称淮夷,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淮夷族逐渐与长江以南的“苗蛮族”杂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展厅内还展示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团队成员还深入了解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泰兴市博物馆:走过千年,依然泰兴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在泰兴市博物馆的展厅中,沈安娜、曾涛、陈玉生等伟大人物的事迹被庄重地记录下来,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在泰兴,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兴化市博物馆:昭阳楚水共融情,民族团结石榴红
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上,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了文化上的互鉴融通,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博大精深。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领略了泰州市各地博物馆的独特风采,并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未来,泰州学院人文学院“研族索迹,博萃共荣”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的宝贵经验为动力,继续探索博物馆内少数民族资源,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