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红韵杜鹃实践团前往井冈山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团中央井冈山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井冈情,中国梦”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井冈山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深入学习 “中国革命的摇篮”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红韵杜鹃团于8月19日至8月27日前往井冈山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井冈山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井冈情,中国梦”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在井冈山中心,红韵杜鹃团参加“三湾改编”专题党史学习。情景模拟组建班级,绘制班旗,内部分工,成员们团结一致,重温红军战士在那段革命斗争史,感受凝聚在一起所迸发出的拼搏之力,“五四之火淬本性,挺膺担当杜鹃魂!”是给新时代中国的作为青年人的回答。这段被后人反复学习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凝聚着毛泽东、朱德等先烈英雄们的智慧与信念,更是井冈山精神的具体体现,值得更加深入地思考与发展。
(图为“三湾改编”情境教学课堂)
体验“红军的一天”,从“八角楼的灯光”到“急行军”,烈日炎炎下,每一滴汗水的咸苦都融进这片土地,化作老乡家里红军餐瓜果的鲜甜。学唱红歌、编草鞋,每一个响亮的声音都是星火,汇聚在小小的教室里燃起燎原之势;粗糙的稻草在成员们的手心摩挲,编好的草鞋穿在脚上扎刺着脚,让人变得步履蹒跚,但这却是红军们走长征万里路脚踏实地的唯一保障。从《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闪闪红星》到《映山红》,极具感染力的红歌浇灌着每一个青年学子们心中的红色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书写青春时代华章。
(图左为红韵杜鹃团与编草鞋教学老师合影;图右为成员上台领唱红歌)
成员们走遍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革命旧址和红色景点,追寻着先烈曾经踏过的路,留下的念。残墙的那一处处弹洞,小井红军医院短暂的历史无不诉说着革命斗争史的惨烈,但红军们的精神仍永驻于此。井冈山精神是什么?挑粮小道的那棵树下,毛主席在与井冈山军民们娓娓道来革命的意义;挹翠湖边,老年乐队吹奏演唱一首首红歌,抬头是远处山顶的井冈山火炬;烈士陵园石碑上,数以万计的名字的一笔一划,汉白玉无字碑是他们的勋章。
(图左为挹翠湖边老年乐队演奏红歌;图右为烈士陵园祭英烈)
岭上开遍映山红,英雄儿女血染成。集体研学结束后,红韵杜鹃团以井冈山杜鹃花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及团课录制。探寻黄洋界,听卖西瓜的爷爷讲述他的革命故事,一首首红歌深入人心;寻杜鹃之志,走访全国第一个脱贫摘帽县——神山村,收集调研神山村发展现状、民生民情,采访被誉为“傲骨红杜鹃”的脱贫示范人物彭夏英女士,听她讲述脱贫故事,歌唱她自创的表达对习总书记真切关怀的感恩之歌,还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美好祝愿。黄洋界卖西瓜唱红歌的爷爷和兴办农家乐的彭夏英女士代表着民生,家家挂着的毛主席画像描绘着民心,一亩亩稻田和每村每户的特色农产品意味着民情。这是现代井冈山精神践行与传承的一小步,更是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的一大步。红韵杜鹃团成员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井冈情发声,为中国梦献力。
(图左为红韵杜鹃团与彭夏英合影;图右为团课录制过程)
结业仪式上,老师代表、学生代表们都表达了在井冈山学习调研实践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成长,不仅深入了解和亲身体会了井冈山这段伟大革命历史,也从其他高校团队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结业证书是对每一位学员的认可,但红韵杜鹃团成员们不会止步于此,学习的意义在于传承,红韵杜鹃团成员们将会带着在这片土地上所领悟凝练到的精神意志回到家乡重庆,回到母校重庆师范大学,继续开展红色宣讲活动,启发青年学子们开拓创新,让井冈山精神得到更大的传承与发扬。
(图为团队结业仪式合照)
撰稿人:殷娟雅
拍摄:任俊杰 吴小如 殷娟雅
日期:202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