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大学子暑期实践:走好“食”代新征程,厚植“三农”乡土情2024年7月11日至15日,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引导广大学子积极投身“三农”建设,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赴凤阳县小岗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大包干”发源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活动。实践团围绕当地农村改革、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粮食安全情况及土地流转现状,赓续小岗精神,厚植爱农情怀。
不忘改革初心,创农村改革新征程村外,平畴沃野;村旁,厂房成行。为深入了解小岗村改革的历史,实践团首先走进了“当年农家”,勾起了成员对46年前寒冷冬夜里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的那种勇敢与决绝的追忆。文物是承载历史最好的载体,在参观完当年签订大包干契约的再现场景后实践团成员激动不已,随即来到小岗村村委会与副书记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到小岗村改革前后的粮食生产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如今的小岗村从改革初期的“大包干”到如今积极贯彻习总书记指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产融合的富裕道路。围绕着“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的宗旨将土地流转盘活,农业农村各类资源也相应被激活,小岗村农产品加工企业蔚然兴起,乡村旅游、研学培训等乡村服务业不断完善。团队成员经过参访历史场景现场和访谈等方式深刻感悟到“土地活则农业兴、乡村旺’。认识到了小岗村的致富发展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深化农村改革,始终是逐梦路上的强劲动力。

图为小岗村委副书记向实践团介绍小岗村改革的历史。白圣悦 供图
传承文化根脉,争做非遗弘扬人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在深入小岗村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凤阳凤画、凤阳花鼓以及剪纸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到凤阳当地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在与凤阳凤画艺术传承人的交流学习中,实践团成员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份古老而又鲜活的艺术之美。最后实践团成员们还亲自体验了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感悟到这份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和传承责任感,更加坚定了成员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保护的决心。
深赓“小岗精神”,做敢为人先兴农人为了深入了解“小岗精神”的丰富内涵,实践团成员对“大包干”发起人之一严金昌先生进行了专题采访,在严老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深入了解到了小岗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丰硕成果。最后严老还满怀激动地向实践团介绍了在当年在沈浩书记的支持和带领下创办的金昌食府,不仅开创了当地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更为小岗村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和“幸福路”。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严金昌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与成功,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严金昌先生和其他小岗居民都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生动见证者,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们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粮食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学习沈浩精神,勇作时代新人实践团成员在深入小岗村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学习并弘扬优秀精神,浸润人心,催人奋进。实践团怀着庄重和崇敬的心情走进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在陈列馆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重温沈浩同志走过的路。在沈浩同志初入小岗之际,人们认为沈浩这个不起眼的选派干部只不过是来“镀金”的到百姓评价“这位书记是来干实事的”,再到沈浩同志任期将满之际村里的“大包干”带头人联名百姓写下申请书,按下红手印,只为留下这位人民的好书记。沈浩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他是基层干部的楷模,更是广大青年的榜样。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认真学习沈浩同志的事迹,感悟其精神内核,在参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沉下心来,不走形式,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可以更好的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工作,发挥一名农业大学学子对乡村振兴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团介绍沈浩生平事迹。吴周梦 供图
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安徽农业大学赴凤阳县小岗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深入寻访与实践,追溯小岗村改革与发展红色回忆,领悟凤阳非遗文化魅力,亲身体会粮食发展的全过程,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深刻领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真切含义。团队成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成长,领会承担时代与社会赋予的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吴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