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自古以来便是孔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得以传承和发扬,形成了独特的孔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济宁市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大力发展非遗工坊建设,全市涌现出一批依托非遗项目为主业的特色县、乡镇、村、企业,带动周边就业、促进增收致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儒韵传承—济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小分队将于7月14日至7月19日,开展一系列非遗调研与宣传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交流学习、文创展示等方式,充分展示济宁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与乡村发展血脉相连。团队通过充分挖掘和传承非遗家虎头服饰、非遗镇杞柳编,并将其与济宁的非遗传承人联系,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风民风融合,对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改善非遗传承人处境、发展非遗带动地区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渔家文化新航标:非遗品牌照亮渔村振兴之路
7月14日,西北大学儒韵传承调研队走进微山岛,探访了微山县及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非遗虎头服饰制作工坊。微山渔家虎头文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成员们见证了传统渔家技艺与现代品牌理念的融合,渔家非遗品牌正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古韵今风,传统工艺焕发乡村新活力
7月16日入韵传承调研队深入探访曲阜市大庄社区琉璃瓦厂有限公司,见证了砖瓦雕刻、壁画绘制等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审美下焕发新生,团队成员看到了琉璃瓦制作的工艺过程并亲手体验琉璃瓦的制作。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探索这项非遗工艺的文化底蕴,团队队长还对工厂负责人代安峰进行采访了解到琉璃瓦厂的历史以及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绿色编织梦,杞柳产业铺就乡村致富路
7月17日入韵传承调研队走进杞柳之乡鱼台,调研队首先参观了鱼台县润流工艺品有限公司,见证了杞柳的制作流程并了解到杞柳的出口对象。接着调研队目睹了村民们如何用灵巧的双手将不起眼的杞柳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更编织出了一条通往小康生活的“黄金路”。
遗韵文创市集,济宁非遗传承行
8月18日,儒韵传承调研队于济宁市任城区新世纪广场开展本期“三下乡”活动的最后环节,团队成员许柯和颜智乔以摆摊的形式开展非遗文化现场宣传活动。济宁非遗传承行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调研队参与并记录了这场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非遗文创市集,感受了济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市集上,一件件充满创意的非遗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随着西北大学“儒韵传承—济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队三下乡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济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搭建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未来,济宁非遗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乡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感谢所有参与者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共同期待济宁非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