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假,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童心绿源”守护团与孩子们再次相聚于南京栖霞区景和园社区。这一次,以杨怡诺同学为主持人,团队准备的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
一、引入
一些年纪尚幼的孩子们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感到有些陌生。为此,我们特地准备了视频解说,方便孩子们快速地了解人物、情节等内容。
孩子们被丰富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边看视频老师进行互动,抒发自己对故事的即时感受;老师们根据故事内容随机提问,孩子们也能对答如流。视频结束,孩子们对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二、书本介绍
首先,我们介绍了《草房子》的主要内容,并且由孩子们主动进行概括和补充。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在孩子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舐犊之情和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小说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
然后,为了增进孩子们对作者的了解,团队简要介绍了一下作家曹文轩,并由孩子们主动分享自己对于曹文轩其他作品的阅读经验与感受,大大丰富的课堂内容。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丁丁当当”系列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到了1997年,刘健屏担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他和曹文轩一起开会,同住一个房间时,曹文轩说起他正在创作的一部小说,并表示这书已经被别家出版社预订了。但刘健屏听完故事大纲,立刻被打动了,并意识到这部作品和曹文轩以往作品都不一样,生活更深厚、人性刻画更有厚度。而这部作品正是《草房子》。“我一听故事就震了,这哪是草房子,这是金房子啊,后来我是把这部作品抢来的。”
刘健屏回忆,是友情和版税留住了这部书稿,“那个年代实行稿费制,而我们首次对曹文轩实行版税制。”书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曹文轩自认,自己是一个自觉使用童年经验的作家。
三、游戏互动——课前热身
为了提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课前小游戏。 (1)词汇接龙游戏。第一个人说出“草房子”,下一个人需要用最后一个字“子”开始,说出另一个与书相关的词汇。以此为循环。
(2)展示一系列关于《草房子》的问题,比如角色细节、情节转折等。将参与者分成若干组,用计时方式看哪一组能最快回答出正确答案。知识竞答题目如下:(合理即可)
提起“草房子”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环境描写一般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你在生活中看到草房子吗?草房子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积极动脑,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仅紧锣密鼓地进行多轮词汇接龙,更踊跃回答一系列书本问题,并分享自己的小故事,课堂现场展开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四、众生相——人物介绍
经过详细介绍和多重热身,孩子们对这本书已经有了充实的储备。接下来由孩子们主动概括人物身份、性格与、品性与经历,形成人物介绍。别看大多数小朋友年龄尚小,分析人物却头头是道!
五、小剧场——话剧演绎
接下来便是我们团队的特色活动——“小剧场”。我们精选书本内容,截取经典片段,浓缩故事情节,设计背景、旁白、人物对话与动作表现,改编成一幕一幕的微剧场,交由孩子们来演绎。孩子们顿时兴致勃勃,纷纷举手要求饰演心仪的角色,甚至对热门角色“桑桑”和“杜小康”展开争辩与角逐。最后,我们综合考量,保证每位小朋友都有角色可演、有话可说、有动作可表现,孩子们也不负众望,洞察角色心理、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与一举一动,用惟妙惟肖的演技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妙绝伦的演出。
每一幕演出完毕,我们都会提出一系列小问题,而孩子们沉浸在演出中,已经能够代入角色设身处地的思考,完美解决了所有问题。针对原文中这样的一段话:艾虽然长不很高,但秆都长得像毛笔的笔杆一样,不知是因为人工的原因还是艾的习性,艾与艾之间总是适当地保持距离,既不过于稠密,也不过于疏远。
主持人引导大家思考,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投射?小朋友们纷纷分享了自己和邻居之间的关系,感受了陌生人的善意。在最后一幕的暴风雨中,小朋友们懂得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更领悟了困难面前保持坚强才能战胜敌人的哲理。
六、颁奖环节
本场活动是本阶段最后一场,为此我们特地预留的时间,为整个阶段的活动进行了总结,统计孩子们的积分、获奖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保证每人都有奖项、每人都有奖品、每人都发表获奖感言,以此激励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上,积极探索文学之美,汲取书本智慧,一步一个脚印地茁壮成长。
一等奖:1人,积分最高、贴纸最多,获得精美手帐笔记本;
二等奖:2人,积分和贴纸数量排名第二、第三名,获得马克水彩笔;
三等奖:3人,积分和贴纸数量排名第四、第五、第六名,获得动漫游戏IP联名盲盒笔,每人两支;
参与奖:所有人,获得精美明信片5张。 《草房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素材,不仅是一部描绘儿童成长经历的小说,它还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与深刻的人文关怀。“童心绿源”守护团本次活动,首先培养了儿童的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草房子》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如艾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艾地里的艾草生长状态反映了适当的生态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这启发孩子们思考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成员建立健康的关系。通过话剧演绎,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秦大奶奶对土地的情感,以及她最终为了公共利益所做出的牺牲,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其次,促进了儿童的情感教育与道德成长。《草房子》中的人物如桑桑、纸月、杜小康、细马等,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勇气、同情心、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环节,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正面品质,比如细马为母亲造房子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孝顺与家庭责任感。这些故事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不仅如此,还提升了儿童的文学素养,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草房子》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词汇接龙游戏和知识竞答,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互动式学习,能够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自信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