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传承鲁艺薪火,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4-08-2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延安既是曾经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圣地,也是凝聚革命文艺力量、唤起人民大众的重要基地。说到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相信大多数马院同学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但是这次重要会议召开的具体地点,究竟在今天延安市的哪个位置?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只有一次集中会议,还是由一系列会议和谈话组成?除了《黄河大合唱》,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还有哪些作品至今仍被铭记和传唱?2024年7月23日,“延史迹寻红因”实践团的师生经过一定准备,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前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感受革命时期的文化艺术的魅力。
 
第一站:六届六中全会旧址与鲁迅艺术文学院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北方向桥沟镇的桥儿沟革命旧址,这里距离延安旧城约五公里,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诞生地。
旧址建筑群中最吸引师生目光的,是那座90年前建成的砖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师生查看文物保护碑后得知,这座教堂正面的两座塔楼高约25米,比今天普通住宅楼的八层楼还要高不少。相信对那些当年从东北方向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青年,也会首先被这座“圣殿”式建筑所吸引。
然而我们知道,比外在宏伟建筑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在这里凝聚淬炼出来的卓越精神。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这次会议持续39天,共有56人参会,纠正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会议。
       实践团师生在作为六届六中全会主会场的教堂大厅中驻足瞻望,回想起在门口看到的“中共六届六届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合影(1938年9月)”,默念他们的声音就曾经回荡在眼前的穹顶和廊柱间,师生心中重回历史现场、致敬革命先驱的庄重感油然而生。教堂附属建筑现在是“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内有专设展览。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内部按照原有的石门拱券、长廊阁间的空间布局设展,集中展示了中央在这次重要会议前后的相关准备和会议各项议程。为了加深学习印象,实践团带队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重温了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学习”小节下的那段名言:“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39年8月后,随着党中央主要机关和毛主席居住的延安城西北杨家岭一带办公楼和礼堂等陆续建成,后期中央会议多在西北方向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一带召开。经中央统一协调安排,“鲁艺”从原址延安北门外云梯山半山腰搬迁到桥儿沟教堂建筑,并利用了周边的七排五十多孔石窑和十五间瓦房,此处遂成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所在地。
       实践团成员继观看了中共中央党校在延安专题陈列馆展览后,又陆续参访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同志旧居,鲁艺音乐戏、美术系、戏剧系旧址等展览。有音乐训练背景的团队成员,还在参观途中进行了革命歌曲小合唱练习。设在排练室旧址内的“艺术为人民——华君武漫画展”涉及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的诸多历史事件,生动形象的漫画幽默中,蕴含了这位曾担任鲁艺美术系教师的著名漫画家对人民大众的深切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延安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艺事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站:延安文艺纪念馆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延安文艺纪念馆。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上毛泽东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重要思想,确立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东方红》,正是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至今仍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鲁艺教师与学员中的诗人艾青、公木、卞之琳、何其芳,作家萧三、萧军、周而复、赵树理等,也作为曾经的“语文课本中的名家”,而引起团队师生的关注与讨论。
      师生们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延安文艺的历史脉络,实践团成员与带队老师还共同进行了现场诗歌朗诵,共同感受文艺诗词的魅力。大家一同观看了《保卫黄河》现场大合唱3D表演,旋转的指挥舞台和气势磅礴的黄河怒涛背景融为一体,充分传达了边区抗日军民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激情,也让我们在明快激越、充满信心的旋律中让人获得崇高之美的享受,体验到了一种必胜豪情与乐观自信。
     围绕延安“鲁艺”文化与精神血脉传承的这次主题参观实践,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艺术上的启迪,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这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面对逆境时的不屈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活力的生动象征。
 
 
作者:李佳佳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溪谷茶香邀采撷,直播带货掀热潮
  • 溪谷茶香邀采撷,直播带货掀热潮
  • 为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勇担食品行业责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泰安泰山茶产业调研实践团深入深入泰安市岱岳区
  • 08-23
  • 溪谷茶香邀采撷,科技助农展风采
  • 溪谷茶香邀采撷,科技助农展风采
  •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号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小津口村泰山茶产业调研实践团
  • 08-23
  • 安中医学子——暑期“返家乡”志愿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