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石壁刻岁月,观日亭前揽风光
丹霞山色四时好。地理与旅游学院赴广东韶关“赤峦寻幽,岩影觅迹”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在吴立老师的带领下,穿梭于丹峰碧水间,步履绘就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山林秀美,映翠之间,团队登顶长老峰,远眺赤壁连绵,峰峦如簇,翠影婆娑;阳元石旁,成员们赞叹奇石竞秀,感受那壮丽的自然泼墨;细美寨中,团队踏访九九天梯,古径连天,诉说着赤壁丹心的岁月沉淀。每一步,都是对这片灵秀之地的赞歌。
站在长老峰山麓仰视丹霞群峰,只见峰峦如聚,山色空蒙。攀登上山,立于观日台远眺东部群峰,更能感受到自然神秘壮丽。
吴立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们于观日亭远眺,东部群峰的壮阔一览无余。丹霞山正处于地貌发育的壮年期,沟谷侵蚀的痕迹如同大地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群山之间沟壑纵横,自然以时间的刻刀,雕琢出丹霞独有的风貌。
极目而视,远方丹霞地貌峰丛、石墙、石柱林立。东部峰群与西部相对孤立的单峰,体现了地貌形态多元性。西部的抬升与侵蚀更为迅速,白寨顶段因抬升较快,首当其冲遭受侵蚀,却也更显其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伟大。
若说东部群峰,各具形态,乃是自然鬼斧神工,那么细美寨前九九天梯则堪称人力神来之笔。相传明朝末年天下动荡,豪绅吴德彰携家带口避乱至此,于山巅筑寨,名之曰“细美寨”。时至今日,虽战乱已息,但九九天梯仍旧巍然,成为叩响这历史之门的必经之路。
天梯险峻,几乎与地面垂直。团队成员们手抓紧铁索,腿踏阶石,目光紧锁脚下道路,额角汗珠如豆滚落,却因攀援之难而腾不出手来擦拭。在紧贴岩壁的呼吸中,成员们近距离感受了人与自然共铸的奇观。
依托丹霞山平顶山峰及陡峭石壁,古人得以在此扎寨避患。岁月流转,先人活动的痕迹通过古建筑留存在丹霞赤壁之上。而今,成员们站在寨前,俯瞰丹山连绵,仿佛能听到那远古的呼唤,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神奇。
赤壁之间不仅留存着前人居住的痕迹,更镌刻着他们的言语与心迹。别传寺、紫玉台、梦觉关等地的摩崖石刻见证着岁月流转。吴立老师介绍,自宋代以来,丹霞山便成了僧侣、香客及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他们在赤壁上留下了一百多处摩崖石刻。其上文字汇聚了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流畅、草书之自由,笔走龙蛇,遒劲有力,挥洒间为悠悠红岩增添了一抹风流。部分石刻虽经侵蚀色彩褪去,但风骨仍存。修缮之后,依旧能从那斑驳的字迹中感受到古人书法的神韵与对自然深沉的敬畏。斗转星移间它们静静守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每一位游人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情怀。
自然之力不止侵蚀了摩崖石刻,更雕琢出山的形态。“势拔牂柯半插空,更无他石与争雄。”阳元石,丹霞山的标志性景观,其形态独特,是地质作用的妙笔。
丹霞山的地貌是自然写就的华章。风化、流水、地壳运动等这些自然力量的交响,谱写了丹霞山多彩的地貌特征。从宏观的群峰林立,到微观的洞穴、石刻,每一处都是自然的艺术品,每一地都细说着地球演变的史诗。
作者:朱奕华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溪谷茶香邀采撷,直播带货掀热潮
- 为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勇担食品行业责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泰安泰山茶产业调研实践团深入深入泰安市岱岳区
- 08-23
- 溪谷茶香邀采撷,科技助农展风采
-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号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小津口村泰山茶产业调研实践团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