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传承,离别的夕日
7 月 24 日,来自烟台大学的支教团队在山东省聊城市苫山村继续着支教之旅。尽管早上宿舍依旧断电,但支教队员们简单收拾后,早早到达教室,为孩子们开启了新一天的学习之旅,孩子们少有请假。
清晨,阳光努力穿透云层,给苫山村带来了些许光亮。支教队员们在昏暗的宿舍中迅速整理行装,没有因断电而有丝毫的耽搁。他们心中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孩子们的关爱,步伐坚定地走向教室。
沿途,鸟儿在枝头欢唱,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支教队员们加油鼓劲。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让人心情格外舒畅。教室里,书声琅琅,各年级的语数英老师各司其职,认真授课。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着诗词文章,引领孩子们感受文字的美妙。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将文字化作了灵动的音符,在孩子们的心间跳跃。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道算式,耐心地引导孩子们思考解题的方法。他的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启发,都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英语老师用纯正的发音带领孩子们朗读单词和句子,为他们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孩子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大声朗读,声音清脆而充满朝气。
中午,简单的午饭后,支教队员们在办公室进行了短暂的午休。尽管条件简陋,他们稍作休息便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下午的课程中。
午后的阳光更加炽热,校园里的树木投下一片片阴凉。教室里,孟老师为六年级的学生讲授红色故事,旨在发扬爱国精神。孟老师走上讲台,目光中充满了庄重和深情。“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先辈们的英勇和无畏。”孟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
孟老师讲述了刘胡兰烈士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就义的故事,刘胡兰坚定的眼神和不屈的精神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被深深打动。接着,孟老师又讲到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董存瑞那毫不犹豫的身影,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孟老师还不时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刘胡兰烈士为什么能够如此勇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因为她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的说因为她热爱自己的祖国。课堂上,有一个叫小辉的孩子听得格外认真。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感动和敬佩,不时地点头回应老师的讲述。在发言环节,小辉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要向这些英雄学习,长大了也要为祖国做贡献!”小辉的话语充满了力量,感染了其他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英雄们学习。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夕阳的余晖给校园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充实的一天吟唱着赞歌。天边的晚霞如绚丽的画卷,色彩斑斓。孩子们在支教队员的护送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家长们早已在校门口等候,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收获和快乐,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感激。有的家长走上前,握住支教队员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语;有的家长微笑着看着孩子,眼神中满是欣慰。一位老奶奶拉着小孙子的手,对着支教队员说道:“谢谢你们啊,让孩子学到了这么多。”还有一位年轻的父亲,抱起女儿,对支教队员竖起了大拇指。
此刻,校园外的田野里,麦浪轻轻翻滚,仿佛也在为这一天的美好而欢呼。而支教队员们的身影,在这片美丽的乡村景色中,显得更加坚定和温暖。他们深知,自己的付出或许微不足道,但每一点努力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束光。这一天,支教队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用知识和故事传承着爱国精神,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正能量。他们相信,这些红色的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孩子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动力。
通讯员 姚珊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