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智慧富农,乡村振兴”的初心,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赴舒城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5至17日在学院韦朝领、刘升锐、朱俊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舒城市舒茶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走进田间地头,为舒茶镇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并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助力乡村振兴。
“守正”奠基茶业发展,“创新”助力茶业发展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舒城县舒茶九一六茶场,了解茶场基本情况。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舒茶人民公社,指点青岗岭,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舒茶人民在青岗岭高标准开辟了梯式的舒茶九一六茶园,并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舒茶九一六茶场。九一六茶场现有茶园面积650亩、茶树良种苗圃园100 亩、茶树种质资源圃20亩、名优茶清洁化机械加工厂一座以及新建六安市茶树新品种对比试验园5亩。九一六茶场作为传统企业,一直谨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大力发展茶产业,现年生产销售各类名优茶50吨,年出圃良种茶苗1000万株,选育的“舒茶早”、“山坡绿”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研制开发的茶花茶、瓜片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这也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茶产业发展中“守正”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在九一六茶场中参观。
茶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坚持传统,更需要持续的创新,近年来,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现代化生产线在业内展露头脚。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舒茶镇的石塘村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在这里,通过负责人吴啟明的讲解,团队成员了解了其公司的创新之处。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繁育,打造新兴品牌“绿观音”,除此之外,负责人吴啟明还介绍到,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走品种化、企业化、规模化、素质化、有机化、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建成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1350亩,有生产车间2500多平米,智能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三条,配备茶叶色选设备一套,绿观英茶叶加工线套、包装机组,红茶加工设备8台套,建设数字茶园管理平台,包括智慧茶园种植管理系统,茶园物联网视频监控,气象土壤病虫害检测系统,茶叶区块链追溯管理系统,在茶园管理中发挥大用处。因此,团队成员认识到茶产业发展中,“守正”固然重要,“创新”也不可缺少。
图为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心贴心聊听见实声,身挨身坐拉近距离在舒城县舒茶镇,团队成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进行走访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与周边茶叶店老板进行交流,了解当地茶叶的生产过程和销售情况,通过周边茶叶店老板的分享,团队成员认识到了统一舒城“小兰花”标准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丰富了团队成员在理论学习中无法接触的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居民交流。
座谈共话制茶特色,交流合商未来发展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与当地相关企业与合作社开展了多次座谈会。首先实践团成员与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吴啟明先生进行了座谈。吴啟明先生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目前舒茶镇茶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舒茶镇茶叶出口受到限制,销售渠道多以线下为主,线上电商销售利润不高,政府还需大力宣传本土小兰花品牌,扩大知名度。”同时介绍了其半自动加工生产线上包括茶叶理条机、色选机、杀青机、真空冷冻干燥机在内的多个茶叶加工机械。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想要茶产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所有茶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座谈交流。
接着在舒茶镇石塘村,实践团成员与舒城县茶叶协会会长李贤葆和茶谷中心主任李明华进行了座谈交流。舒城县茶叶协会会长李贤葆介绍:“现在舒茶镇茶园面积达十三万六千亩,无性繁殖系达5-6万种,茶叶单价由原来的8-9元一斤增长至现在的几百元一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茶农的收入。”同时,作为安徽省“把子茶”的非遗传承人,李贤葆会长在重新制订舒城“小兰花”标准,统一“小兰花”品牌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茶谷中心主任李明华就当地发展茶旅融合向实践团成员提出了他的想法和计划,描绘了舒城县未来的规划蓝图,为舒城县的旅游添景、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实践团成员也认识到舒茶镇茶产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舒城县政府领导合影留念
至此,此次安徽农业大学赴舒城县舒茶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全部实地实践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通讯员 韩紫玉 李琼 沈舒晴)